詩歌鑒賞題目是考察學生古詩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全國各省市高考題目中都有涉及。教師在一線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只有積淀豐厚,外加得力的應試技巧,才能夠在此類題目中取得完勝。
詩歌鑒賞題目 景情手法 六看
詩歌鑒賞題目,是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一個很常規的題目類型。老師和學生對此題如何能得更高的分數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因為付出了很多,工作也做了不少,總不見成效。8分的題目,得起分來是難之又難,勢比登天。
一、詩歌鑒賞題目現狀及成因分析
學生反映,高一時,還能輕松得三、四分,為了提高得分,師生就寄希望于高二學習《唐詩宋詞選讀》,可是學完了,卻仍不見起色,也沒有更增加幾分。于是,他們又寄希望于高三的總復習,又不見起色。分析個中原因,筆者以為,大概有兩方面:
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豐厚的詩詞知識積淀,想要駕輕就熟,真的是很難。詩詞知識積累不夠,這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學生常問我詩歌鑒賞得分為什么少得可憐,而且感覺付出了不少卻總不見提高?我總是反問他們,自己能夠流暢的背誦下幾首詩歌?他們往往無言以對。因為真正能夠留在腦海里的詩歌并不多。雖然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沐浴在唐詩的光華里,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儲備沒有隨之增加,甚至有的學生因為在小時候在家長不正確的教育之下,背誦唐詩詞過多,而對此產生了厭煩情緒。總之,作為國學瑰寶的詩詞,學生們深入學習和思考的太少。所以,做起題來肯定非常的費勁。
2.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對于詩詞古人向來就有“詩無達詁”之說。在閱讀學里,同一首詩歌,不同知識閱歷的人在不同情境下解讀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詩歌本身就是多義性的。試卷上見到一首詩歌,老師透徹的講解和分析之后,當學生再次見到另一首詩歌,學生就又不會了,得分也不高。遷移運用的能力不強,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挫敗了學生提高這個題目得分的積極性。長此以往,8分的分值在很多學生看來覺得不值得去下更多功夫。
二、解鈴還須系鈴人
學生對于此類題目規律的總結和思路的把握不是很準確,那么如何準備這類題目,并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分數呢?筆者根據學生出錯的情況和詩歌的一般常識,總結了這樣一個大概的思路:
下面以2012高考山東卷詩歌鑒賞為例,闡釋一下這個步驟:
第一,拿到試卷后,看題目,詩歌鑒賞的題目要求,明確需要鑒賞的是唐詩,宋詞抑或元曲。山東卷的這首詩是一首宋詩。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時代不同,詩風就不同(唐詩和宋詩在風格上的差異);體裁不同(律師和絕句的差異等),答題思路自然也就不同。
第二,看詩的題目。散文或者詩歌,自身的題目應該給予最大程度的關注和思考。因為題目涵蓋了很多關鍵信息。抓題目就是抓關鍵。透過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的作者行進在路上,那么所要抒發的感情可作適當推測,并引發聯想(是否是羈旅行役詩),在讀完詩歌文本之后若還是對詩歌主要意思把握不準的話,則要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詩歌的題目。總之,要最大程度上挖掘出題目的意涵。
第三,看作者。對作者的了解程度,決定了讀者對詩歌的理解深度。如果學生掌握了較為豐富的文史知識,那么就可推斷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以及心境,從而準確有效的答題。此題作者暫無。
第四,要好好品讀小注的內容,小注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包括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甚至所表達的感情也能夠在小注里面找到答案。此題只有吳松一個注解,對答題作用不是很大。
第五,聚焦詩歌文本。這時,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這首詩歌的體裁,也就是對它進行定位,比如,是五言絕句還是七言律詩,或者是元曲?(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二是從詩歌內容上對詩歌進行定位,是一首送別詩,還是邊塞詩。或者懷古詩。這兩方面如果定位準確的話,對做題是有很大幫助的。比如,鑒賞題目第二問往往要求考生結合全詩來分析作者的感情。這樣,如果是絕句,要一句一句的分析,如果是律詩,則要逐聯的分析,而且作為律詩來說,往往考察中間對仗的兩聯。如果能夠明確是邊塞詩或者是送別詩的話,那么即便詩歌很難理解,但是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已經對這類詩歌的意象、感情把握很多了,那么送別詩或邊塞詩的感情,只要答上相關內容就會八九不離十的。此詩為羈旅行役詩,應該和漂泊在外、思鄉等有關。
第六,要深入品讀詩歌的文本。以寫景抒情詩(這類詩歌占了詩歌王國的大半江山)為例,景、情、手法這三方面是必須要有的,而這8分的得分要點也主要圍繞著這三方面:
抓特點:景。這個方面往往這樣設問,詩歌是如何寫景的?在答題的時候,要分析詩歌里面所用的意象(物象)以及物象連綴起來所構成一幅怎樣的畫面。如果有意象的話,就需要聯系平時所積累的關于常見意象的知識,并加以理解判斷。山東卷2012高考詩歌鑒賞題目就直接考查了意象。
悟感情。國學大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色及其特點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感情的把握要結合作者的經歷,詩作的背景以及文本中表示感情的關鍵詞語。綜合運用這些信息,就可以較為準確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
析方法。詩歌的表現手法,表現技巧,或者藝術手法等提法,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只要學生混淆5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就可以了。在答題實踐的過程中,令學生和老師頭疼的是,這些手法涵蓋內容太多,太廣,不好靈活運用。其實,學生可以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考查詩歌所用的手法。
仍以寫景抒情詩為例,作者是如何寫景的。
首先,一般按照多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等)甚至通感,或者時(時間的推移)空(空間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順序來分析。
其次,考慮動靜結合,反襯,烘托等,另外把修辭單列出來考察,常用的修辭有比喻,夸張等。白描,細節描寫,虛實結合,對比,借古諷今,化無形為有形,站在對方角度落筆等手法都和特定類型的詩歌相關。這點在做題中多總結就可以了。最后,實在看不出是什么手法的時候,借景抒情,是最后的選擇。在這里,一定要區分好它和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兩種,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的區別就在于“景”“物”,景色都是由物構成的。如果詩歌集中描寫一種事物,那此詩所用手法應為托物言志,如果詩歌在景物描寫中描摹多種景物,那詩歌應為借景抒情。
總之,按照從題目—作者—小注釋—文本定位—景情手法分析,并組織答案—落實筆頭的順序,注意在這個過程中易走入的誤區,相信考生一定能夠取得比較好的分數。當然,平時扎實的學習和深厚的積累應該是前提。
杜甫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筆者有言,詩背百首,(8分)一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