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往往是打破常規定勢,“由果溯因”,提出假設進行推理,即“倒著想”。逆向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釋疑解難,有助于學生的復習總結,有助于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如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品質呢?主要通過兩面思維法、反面思考法、轉換思考法、缺點逆用法等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品質。逆向思維是一種強有力的創造性思維,有其獨特的一面,但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挖掘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時應注意逆向思維的本質內涵。
地理教學 逆向思維 品質培養
逆向思維,就是從問題的反面去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逆向思維往往是打破常規定勢,“由果溯因”,提出假設進行推理,即“倒著想”。這種思維有助于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實踐證明,活化與錘煉學生的逆向思維,可以鍛煉與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學生在逆向思維的過程中會發現或需要解決自己未曾發現或解決的新事物、新問題,從而激發創新思維的萌生。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挖掘與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特長,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并用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地理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品質培養的價值
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技法,它是根據一種觀念、方法及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身的特點,從它們的相反方向或否定方面去思考,以產生新的觀念、尋找出新的規律或糾正原事物和現象中錯誤成分而獲得的創造發明。在地理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就能很容易地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逆向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就是從一目標出發,沿著不同的途徑思考,以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無一定的方向和范圍,不墨守成規,不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符合條件的多種答案。進行逆向思維是啟動發散思維多角度、多方向的鑰匙,有了逆向思維這把鑰匙,才能打開發散思維的大門。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有三個特性:流暢性(智力活動靈敏、暢通無阻、在較短時間里發表較多的觀點)、變通性(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受定式束縛)和獨特性(從前所未有的新觀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認識事物、形成對事物超出尋常的見解)。中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認識常限于事物的表面。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進而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能力。
地理教學中如何應用逆向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我們主要從課堂教學和習題訓練兩方面著手。課堂教學要有側重地設計有利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逆向假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在講述青藏高原由于地勢高而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和山地氣候時,我們不妨就青藏高原在水平方向上對氣候的影響進行逆向假設:假如青藏高原地勢低平,那么,今天的青藏地區經濟將如何發展呢?假如沒有青藏高原的阻擋,我國東部地區氣候將有何變化?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的氣候有何變化?對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何影響?學生通過逆向思維不難得出多種相關答案:由于地勢高低起伏,影響了氣候、河流的流向、植被等,進而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模式和規模。
教師在設計地理習題時,要盡量命題一些逆向性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試題,多設計些具有創造性的習題。學生通過思考回答此類題目時能克服消極的思維定勢,開發發散性的思維力,同時教師在評卷時也應適量地逆向假設評卷,在開拓學生思維的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2.逆向思維有助于學生釋疑解難
地理教學中有一些重點難點內容,如果簡單地從正面解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接受和理解。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換一個角度啟發學生去思維,往往會獲得良好的效果,且有利于學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難點、重點知識。
例如,我們在教“地球的運動”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我們可以反面提出如下假設讓學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晝夜狀況將如何變化?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球面而是平面,晝夜狀況又將如何變化呢?假如地球只公轉而不自轉或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晝夜和四季又有何變化呢?學生通過思考、想象和討論,會認識到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則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如果地表是一個平面,則要么是白天,要么是黑夜;而地球自轉、公轉的變化,則直接關系到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否變化;也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這樣逆向思維,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解重點難點問題,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3.逆向思維有助于學生的復習總結
培養學生應用逆向思維復習所學的地理知識,要比簡單的重復復習和放羊式復習鞏固效果好得多。如復習地球自轉時,我們可以逆向假設: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東,而是自東向西自轉,那么地球上將會出現哪些地理現象呢?由于地球自東向西自轉導致日月星辰西升東落,物體的水平運動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地球上的風帶風向、季風方向、洋流、全球氣候類型分布、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自然帶、城市工業布局等一系列都將發生變化。這樣由單一逆向思維復習總結了一系列內容,使學生們由一個知識點聯想到相關知識點,復習鞏固重點,重點就迎刃而解。
二、地理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品質的培養
1.地理教學中的“兩面神思維”方法及其培養
“兩面神思維”是美國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盧森堡,在大量調查、詢問眾多在科學和藝術上有創造才能的人物之后提出的概念。“兩面神”是指古羅馬的門神,有兩個面孔,能夠轉向兩個相反方向觀察。“兩面神思維”方法也稱統一方法。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兩面神思維”法呢?我們以“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教學來闡述一下。
大家知道,太陽日比恒星長,長3分56秒。其實質原因是什么呢?要講清這一難點,利用“兩面神思維法”就可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或理解不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本質原因。
教學中利用教材的示意圖從正面講完太陽日、恒星日之后,不妨再從以下四個方面讓學生用統一方法去思考。第一,假設地球只有自轉不公轉,將會出現什么結果?答案很簡單,太陽日等于恒星日。第二,假設地球公轉方向不變,自轉方向相反,其結果通過圖示可知恒星日比太陽日長。第三,假設地球自轉方向不變,公轉方向相反,其結果通過圖示可知也是恒星日比太陽日長。第四,假設地球公轉、自轉方向同時相反,其結果又如何呢?通過圖示可知,此時太陽日比恒星日長,長3分56秒。通過教材圖示和以上四種逆向假設相比較,讓學生用所得結果通過自己的統一思維去觀察、總結,使學生真正理解太陽日比恒星日長的原因:一是所選的參照物遠近不同,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二是地球自轉公轉同時同向進行。
從這個難點教學可知,對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從對立之中把握統一的方法,從而能更全面系統更生動形象地去掌握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再如,日地距離過遠或過近地球上是否有生命物質存在呢?地球質量、體積過大或過小對大氣圈將有何影響呢?等等。統一方法是一種有著很大普適性的方法,它是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在思維方法上的具體體現,通過把對立的概念和實際存在對立并存的事物統一起來,解決難點并有所創新。
2.地理教學中的反面思考法
學生認知的一般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最終獲得對事物全面、本質、整體的認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從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反面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使學生有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反面思考法就是刻意從已成一面的另一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反面思考法主要包括因果反轉法和狀態反轉法。
因果反轉法是指改變已有事物因果關系,來發現新現象和規律,引發新的創造性設想和思路。例如,人們發現了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現象與地球自原轉有關,人們就從日月星辰東升西落的反面認識到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再如,1781年發現天王星后,用天體力學理論計算天王星的位置,結果總是與觀測值不符,這不符的反面是什么呢?反面思考使人類有了新發現,1846年柏林天文臺的伽勒終于找到了海王星。
狀態反轉法是指人們以往關于事物和現象的動靜觀念反轉,把事物的某一屬性有無反轉來認識事物和引發創造發明的一種方法。例如,黃赤夾角目前以23°26′21″統計,導致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相應的緯度,決定了熱帶、溫帶、寒帶的范圍,影響了地球上的動植物分布。如果我們從它目前的狀態向相反方向去設想,假如黃赤夾角為零或黃赤夾角增大,地球上會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現象的變化呢?再如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運用逆向反轉思維沖破海相成油的思維定勢,創造性地提出了陸相成油理論,并成功地在我國東北、華北大地上找到了石油。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從各大洲輪廓狀態的反面,打破了“海陸固定論”這一思維定勢,運用逆向思維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運用反面思考法固然能培養學生發散和集中思維力。不過,還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不能所有地理事物和現象都能反轉,也不是只要反轉就能獲得啟發,要避免鉆牛角尖的做法;二是利用反面思考一定要抓住反面存在的合理性和實用性,通過反面思考去發現某一能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的思路和做法。
3.地理教學中的轉換思考法
轉換思考法就是在地理教學中當某個重點或難點,從一個主攻方面上屢攻不克時,研究背逆以往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問題的重點從一個方面轉向另一方面,從而打開一條新思路,它主要體現在轉換重點上。
地理教學中的某些難點和難題,即用直觀易懂的現象或事物解決抽象難懂的知識,或用已知的知識去解決未知的難題,或用“他山之石”來攻“此山之玉”。例如在講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時,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無機物變成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使太陽能變為化學能,改造了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照本宣科會讓學生覺得這些知識很枯燥無味,如果我們借用學生已學過的化學知識來講課,出示以上化學反應方程式說明生物的作用就容易得多:
4.地理教學中的缺點逆用法
缺點逆用法不是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標,而是抓住事物的不利方面,巧妙地利用事物的缺點,化弊為利的逆向思維方法。
地理事物和現象有其優點也有其欠缺和不足之處。整個中學地理教材內容中有較多的缺點內容是有待于人類改進的地方,問題是,對有些欠缺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只要我們認真把握住這些弱點的本質,“以毒攻毒”,會創造出許多奇跡來為人類服務。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缺點逆用之例。如我們可用處于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機塘泥肥田,既改善了魚塘的生態,又提高了土壤肥力。火山爆發有許多害處,熔巖侵毀森林、耕地和城市,火山灰會影響氣候、人類,噴出的硫磺氣對人類和生物都不利,但是我們可以從熔巖中找到硫磺等礦產資源;海底火山噴出的熔巖可以形成火山島,如美國的夏威夷群島,而夏威夷群島的旅游業世界聞名;火山灰土是肥沃的土壤;在火山活動地區,往往有溫泉涌出,成為療養旅游勝地。板塊的交界處,地殼薄弱不穩定,形成世界上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火山帶,但是,正是這地殼薄弱不穩定的缺點,沿帶國家充分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用以取暖、發電、育種等。臺風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危害,但我們可以把臺風帶來的雨水蓄積在水庫中進行灌溉、發電、養殖等。我國森林、礦產資源分布不均勻給我國的交通運輸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我們可以利用其缺點進行集中、大規模開采。再如,日本發展了兩頭在外(即原料、燃料靠進口,產品靠出口)的外向型經濟就是在其國情的缺點上建立的。
總之,我們在地理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善用缺點,讓學生從死記硬背的陰影中走出,讓學生學會從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缺點中,創造出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佳績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地理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品質培養的注意點
逆向思維是一種強有力的創造性思維,有其獨特的一面。逆向思維不是直線式的逆向,即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挖掘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時應注意逆向思維的本質內涵:
第一,地理逆向思維是建立在地理正向思維的基礎上,我們所學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是進行逆向思維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只有這樣的思維才是有據可依的,不是虛無飄渺的。
第二,逆向思維常以設問形式出現,這是一種試探性的表現。所以逆向假設以后不一定都能獲得滿意的結果,但這樣逆向假設以后可以開拓思路,它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地理現象和事物內在的奧秘。
第三,思維并非直線式的假設。在地理教學中進行逆向思維切忌鉆“死胡同”。因為逆向思維應是在地理事物和現象“亦此亦彼”的對立統一中去逆向假設,在逆向思考時,絕不能放棄正向思維,應正向、逆向思維同時使用,相互比較,各放其彩。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慶林,李艾麗莎.創造性培養與教學策略[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江新平.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J].新課程·下,2011,(3).
[4]楊長森.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J].閱讀與鑒賞,2011,(12).
[5]方林.地理教學中逆向思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