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采取讀與寫相結合、校內課堂與校外課堂相結合、基礎作文與應用作文相結合等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學生害怕作文的畏難情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真正學會用手寫我口,用手寫我心。
激發興趣 學會積累 導之得法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學生怕寫作文的“恐懼癥”和教師愁教作文的“焦慮癥”。學生在作文課上“皺眉頭”“咬筆桿”“擠牙膏”,是因為“沒的寫”“不會寫”所以才“不愿寫”,把寫作文當成一種負擔,如何讓學生由“沒的寫”為“有的寫”,變“不會寫”為“我會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采取讀與寫相結合、校內課堂與校外課堂相結合、基礎作文與應用作文相結合等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學生害怕作文的畏難情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真正學會用手寫我口,用手寫我心。
一、激發興趣,心有所寫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激發興趣是啟發思維、激活內因的手段。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興趣之火。”學生作文也是如此,如果對作文沒有興趣,就必然導致學生厭惡作文,怕作文。我的做法是:
1.先聽后說法。學生作文最常見的困難是“沒的寫”,為此,將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聽后激發他們誰能把這個故事完整地寫下來?學生一聽,個個急不可待,互不示弱,拿起筆一鼓作氣,就將故事完整地寫出來了。并且多數學生寫得都很具體、生動,甚至有些學生還增加了一些情節。
2.先做后寫法。有些活動學生沒有親自參加,不可能寫出真情實感。如寫做飯、洗衣、除草、拔河等活動時,先讓學生親自實踐,通過學生了解這些活動的過程,目睹了當時的人物表情、動作,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再讓學生動筆寫。這樣,學生育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情可抒,興趣盎然。
3.先說后寫法。有時,學生面對眼前的景物不知怎樣描述,可組織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大膽想像,共同討論。在老師引導下,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景物各部分的特點,并把學生說的優美詞句、重點詞語寫在黑板上,再讓學生寫。學生有了說的基礎和黑板上一些詞語的引導,眼前的景物很快就躍然紙上。
二、學會積累,言之有物
無話可說,言之無物是小學生作文的通病。要想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關鍵在于從內容入手,讓學生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因而提倡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如語言積累,它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的識字、釋詞、閱讀、背誦。大家知道:語言材料只要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復活,便會轉化為自己的語感能力,就能恰如其分地應用語言。一個人語言功底的深淺直接影響寫作水平的高低。因為語言材料就像蓋房子的水泥沙石混合物,有了水泥沙漿灌注,才能把一塊塊磚、一根根鋼筋緊密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否則,再好的建筑材料也難成高樓大廈。最好的寫作材料也難成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所以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基礎。當然,生活積累少,整天囿于閉門造車,或觀察能力薄弱,走馬觀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視之不識其形,聽之不辨其聲,也無法把文章寫具體。因而,生活積累至關重要。
走向社會,積累生活,需要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周密組織各種小型多樣、生動活潑、趣味性強、難易適度的活動。如學生在賞心悅目的“尋找春天的足跡”“秋游”中領略大自然的風韻;在激烈而緊張的“運動比賽”中開發智力,鍛煉意志;在趣味盎然的游戲中養成動手動腦,禮貌待人的好習慣;在活動中,展開想象的雙翼,樹立遠大的理想。這些豐富多彩、小型多樣的課外活動,既改變了獨生子女唯我獨尊,孤芳自賞的待人態度,建立起互相關懷,幫助同學的情誼,又能使復雜的心情得到凈化,讓緊張的思緒變得從容。從而,拾遺補缺,自我完善。在社會的大課堂中領略到人生的真諦,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導之得法,寫之得心
學生有了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還需要掌握各種文體的寫法,才能妙筆生花。
1.以聽導說,讓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口頭表述能力。作文有口頭和書面兩種,而口頭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利用課文錄音,以聽導說,充分發揮語言交際功能的作用。讓學生在聽、說中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加深理解,產生濃厚的興趣,便會發自內心表述自己的心聲。久而久之,就能出口成章。
2.以形導思,誘發學生合理想像,培養思維能力。借助照片、影像資料等讓其重溫比賽、活動情景,再現參觀、勞動場面,提供想象依據,激發想象興趣,開拓想象思路,想象合情合理,文風生動活潑。
3.以讀導寫,讀寫結合。閱讀教學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我們必須根據新課標,把握教材,狠抓雙基訓練。要每單元的講讀課文中,把審題、文章結構、作者寫作意圖,寫法等化整為零,節節滲透,一課一得,分步訓練,形成課堂里教學方法、實地用方法、寫時驗方法和讀寫格局。學用結合,學生就能較快地掌握其方法。若長期堅持多看多練,就會熟能生巧,運用自如。
4.以實導虛,應用作文與課堂作文相結合。從寫作的形式來說,應用文是實用文體,教師應重視應用文的指導。如利用黑板、廣播,輔導學生辦手抄報、寫板報稿、廣播稿;在手拉手,一幫一活動中,鼓勵學生書信往來,交流經驗;在購物推銷等實踐活動中,練習開具發票證明;在班級、宿舍等集體生活中,學習制定有關制度、公約、計劃;在班隊主題會時,學寫會議記錄等。實踐證明,應用文不僅能滿足社會需要,而且還能促進作文水平的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需要我們教師重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強化對學生作文的組織、引導、評價,引領學生翱翔在作文的廣闊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