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工學結合運行機制的問題困難出發,提出了當前中職院校工學結合主要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構建合適的模型為其良性運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工學結合 管理機制 模型構建
一、引言
工學結合的模式源于上世紀初英國提出的Sandwich Education(三明治教育),隨著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成立,把教育改為“工學結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使得這一模式又有了顯著特征。國內“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同時,不斷探索富有特色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當前應用比較成功的模式有:“2+1”模式;“三明治”模式;“企業訂單”模式;“畢業頂崗實習”模式;“科研項目”模式;“企業辦學”模式;“義工”模式;“實戰訓練”模式等。本文將主要從“頂崗實習”模式進行分析構建適應發展需要的合理模型。與市場與企業緊密結合,使中等職業學校走出困境讓工學結合成為了更多院校的選擇。然而,目前在中職學校推廣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也遇到了很多固有的困難:學院找尋合作企業越來越難;學校自身發展無法支持獨立的企業運營。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從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工學結合運行機制的問題困難出發,提出構建合適的模型為其良性運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工學結合當前出現的問題
1.找合作企業難
學校尋找合作企業難,實質性校企合作難以推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通常僅體現在形式上的合作,難以進入實質性合作,且對學校實施學生實習管理有一定難度。如一些企業只是讓學生參與流水線作業或簡單的上機操作,純粹把學生當勞動力使用,沒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產工序流程、機器設備原理、基本維修方法、企業常規管理知識等,使工學結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2.經濟利益間的沖突
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學校的社會效益存在沖突,對學生的實習時間、實習崗位、學習時間都不易保證。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質屬性,但學校以育人為第一目標。即這兩種追求目標的不統一,學生在實踐中很難工學兼顧,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后,每天工作十一二個小時,累得精疲力竭,很少有時間來學習,這樣企業和學校間的矛盾顯得很難解決。
3.工學結合專業對口難
中職學校參與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學生,所從事的“工”與所學專業的“學”大都存在不對口情況。學校把工學結合作為學生提前進入企業,了解企業文化,學習撐握一定操作技能,為就業打下一定基礎的有效形式。同時,也作為貧困學生獲取一定經濟收益、緩解生活困難的一種勤工儉學途徑。這勢必造成學生工學交替期間“工”與“學”并無聯系,甚至毫不相干,即實習單位的工種與學校所學專業不一致,專業不對口。此外,大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都是作為流水線操作工來使用,由于專業不對口,學生對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也無法與理論學習聯系起來思考,專業不對口的問題是當前工學結合發展一個值得探討以及這一領域發展急需面對的問題。
4.缺乏法律保障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對職業院校開展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提出了總體原則及要求,但沒有出臺具體實施細則,各中等職業學校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很難處理。對于實行工學結合的模式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企業和學校進行約束。這一現狀使得發生直接利益矛盾沖突時,無法保障雙方特別學生的利益。
三、構建工學結合理運行模型
1.企業參與人才培養
為了不斷發展學生個人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學校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應該讓企業進入學生培養的各個階段和過程當中,依據企業職業發展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未來就業的方向,在課程開始中還需使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當企業與學校發展足夠成熟時,可以不斷邀請企業精英進行專業指導。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這也是工學結合良性運行模型構建成功的基礎。
2.教師培養“雙師”模式
工學結合的職校發展,不僅對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教師也需要更高的素質。依據這一形勢的發展,“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就成為了職業學校新的發展模式。教師在對學生培養管理的前提下,進入企業的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也應成為工作的一部分。這樣教師在學生進行企業實習工作的階段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教育。
3.企業與學校的互持
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中職職業學校更是面臨兼并的危險,這樣的形勢使得中職院校在自身專業設備使用發展中基本處于停滯階段,這時實時的尋求企業幫助不斷更新機器設備,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厚實的基礎。而在實際科研發展中,學校也應關注企業的高技術項目,不斷為企業新產品的研發給予提供人員的同時還能做到技術的支持。學校應充分利用到現有的機械設備、人員師資力量,主動承擔企業中更多測試、實驗任務。這樣企業與學校不斷相互支持,形成合理良性的運作空間模式必然會形成雙贏的結果。
4.合理的企業與學校保障模式
對于參與頂崗工作的學生,學校應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積極的尋求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規則規范,改進教育頂崗學生的模式,對頂崗學生教育要求要從企業管理要求出發,做到進企業就能按照企業規則的工作學習。同時,對于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也應尋求合理的法律援助,以《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為基礎,找到頂崗學生權利保障的依據,保障企業和學生雙方的合法權益。
四、構建模型舉例
依據上述模型的構建,下面將就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設置改革方案進行實際的應用舉例模型。圖1是以機械加工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模塊為例,從而為推廣到更多的相關專業發展和設置提供一個明確的模式,實現工學結合的良性改革。
五、小結
就目前發展形勢來說,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是當前中等職業學院尋求發展的最優路徑,也是必然選擇。本文給出的辦學模式與理念處理,也將為這一模式的更好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但是,任何模式都不是萬能的,只有緊密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人才培養需求,充分利用中等職業院校的優勢,工學結合模式才能真正成會中職學院長久發展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楊香花,余琳,廖曉中.市級區域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情況調研——以佛山市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9).
[2]倫肇亮.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反思[J].珠江教育論壇,2010,(3).
[3]劉雅綺.高職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運行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2).
[4]蔡美茹.高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的動因及效果淺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7).
[5]唐繼旺.緊密型“工學結合”的有效實現形式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