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隱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勞,每年春天,臺階上的野草才剛探出頭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隱士要出遠門,便叫了一位朋友幫他看守庭院。與這位隱士相反,他的朋友很“懶”,從不修剪臺階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瘋長。
暮夏時,一株野草開花了,五瓣的小花散發出一陣陣的幽香,花型如林地里的那些蘭花,不同的是花邊呈蠟黃色。這位朋友懷疑它也是蘭花中的一種,便采擷了一片葉子和一朵花去請教一位研究植物的專家。
專家仔細觀察了一陣,然后興奮地說:“這是蘭花的一個稀有品種,許多人窮盡了一生也很難找到它。如果在城里的花市上,這種蠟蘭的單株售價至少是一萬元。”
“蠟蘭?”這位朋友驚呆了。
而當那位隱士知道這個結果后,不無感慨地說:“其實那株蠟蘭每年春天都會破土而出,只不過它剛發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開花,那么,幾年前就能發現它的價值了。”
面對野草,不同的態度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隱士從來沒有想到過,平凡的野草中會隱藏著蠟蘭,他的缺乏耐性使他從來沒有看到野草開花,使蠟蘭來不及證明自己的價值便被連根拔起。朋友的“懶惰”恰恰成就了蠟蘭,他給野草足夠的生長時間。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作為教師,我們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學生,他們或頑劣不堪,或老實本分,或平平常常,或天資聰穎,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可是,我們卻如某些刻板的園丁,拿著大剪刀,“喀嚓喀嚓”地把他們修剪得高低相同、大小相等,絕不許他們旁逸斜出。對于那些不容易修剪或拒絕修剪的學生,我們會人為地把他們打入差生行列,嚴加懲罰。我們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標準,把學生當作生產線上的模具一樣往里套,符合標準的就是優秀生,是我們眼中的驕傲。而那些不符合標準的就是殘次品,哪怕是其他方面再突出,就因為成績達不到要求,也會被冠以不誤正業,成為了我們眼中的另類。于是,我們的教育不再有寬容,不再有耐心,不再有關愛,有的只是功利和浮躁。
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但我們的目光在那些普通而平凡的學生身上逗留了多久?
“每一朵花兒開放都有一定的時間,每一個孩子的成才都有一個過程。我們之所以會犯錯,就是因為過重的功利心讓我們等不到花兒開放的那一刻,等不及孩子經歷完成長的過程;就是因為浮躁的態度讓我們少了一種等待的胸懷,少了一雙智慧的眼睛。”
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做學生時,不是也經常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嗎?我們不也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嗎?為什么我們成為了教師之后,卻不容許學生犯錯誤呢?
給每一棵野草開花的時間,給每一個平凡的生命同等的待遇,給每一個學生必須的尊重和寬容。只要有足夠的耐性,只要靜心守候,野草也會開花。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海林林業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