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聆聽了《小學語文教師》主編李振村“讀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師”的報告。在報告中李主編深情回憶了一位江蘇籍老師對他的影響,話語中充滿了感謝之情。這位老師并不是科班出身,任教前是京劇演員,但他卻成了李主編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是這位老師在夜晚到李振村家,把自己好不容易珍藏下來的書送給他看,并說:“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境遇,多讀點書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師沒有讓他看完后寫讀后感,而是說你先給自己取個筆名。筆名——這對一個鄉村少年來說,是一件多么新奇而又令人神往的事啊。也許起個筆名比寫一篇讀后感簡單得多,才讓少年李振村不畏懼、沒壓力,從而愛上讀書。正是這種無功利的閱讀在李振村的心田里播下了閱讀的種子,如今長成了參天大樹!
看看我們今天周圍的孩子,能夠如癡如醉地進行閱讀、真正把閱讀當成一種樂趣的實在不多。讀書成為任務,而不是一種需要、一種滿足、一種快樂。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許大的環境我們沒法改變,但實踐證明,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名喜歡讀書的人,進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班級的孩子,多多鼓勵他們,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上閱讀,還是可以做到的。
想起了季羨林大師曾在多篇文章中回憶自己的老師。他在山東大學附設高中讀書時,教國文的老師是王崑玉先生。王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就是王先生的贊揚讓季羨林愛上了以前并不怎么感興趣的古文。高中入學后的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徐文長傳〉后》,出乎季羨林意料的是,這篇作文受到王先生的高度贊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季羨林在吃驚之余,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找到了《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認真閱讀……
由于廣泛的閱讀及老師的鼓勵,季老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在初中時只是中上等生,而到高中第一次考試一躍成為全年級第一名,那時叫甲等第一名。前清狀元、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兼山東大學校長的王壽彭先生親自寫了一副對聯和一個扇面獎給季羨林。這更加出乎了季老的意料。從此更加努力學習,結果高中三年六次考試,六個甲等第一名。季老說:“要追究動機,那并不堂皇,無非是想保住自己的面子,決不能從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
由此可見,鼓勵是多么的重要!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粒閱讀的種子,要想讓這粒種子生根發芽,并且蓬勃生長,就要少些功利,多些鼓勵。鼓勵是和風,輕輕帶去呼喚;鼓勵是細雨,悄悄滋潤心田。在這樣和風細雨之中,學生怎么不會愛上閱讀呢!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南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