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頤和園》的課后練習有:“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一樣?!薄拔乙獙W習《頤和園》的寫法,寫一次游覽活動?!边@些練習集中指向《頤和園》描寫景物的方法,一些教師在指導時習慣用“移步換景”來講,可課文中說來到山腳時寫的卻是半山腰的景物,而說來到山上,反而寫山下的景物,這樣好像難以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來說明,那么,《頤和園》描寫景物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特點呢?
答:在按游覽順序介紹景物特點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謂移步換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個地方寫一種景色?!额U和園》中描寫景物乍一看是按:“長廊——萬壽山腳下——佛香閣前——昆明湖”這樣的游覽順序來介紹的,但在實際描寫中,卻藏著豐富的變化。
首先是對萬壽山上的描寫。“來到了萬壽山腳下”寫的卻不是山腳的景色,而是“抬頭看”,寫了半山腰的“佛香閣”和“排云殿”;“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卻不寫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寫山下樹叢掩映的黃的綠的屋頂和朱紅色的宮墻,寫昆明湖的靜和綠,還寫了眺望遠處的城樓和白塔。這樣看起來,其中的“移步”與“換景”不相一致,甚至有點對不上號,但細細品味,卻能發(fā)現(xiàn)這正對應著頤和園的特點。因為頤和園是一個皇家園林,它的占地面積和精妙設計,都不是一覽無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寫山下,就會被樹叢遮住平視的視線,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遠的景色。這樣寫顯然是難以表現(xiàn)出這個面積龐大的皇家園林的氣勢。此時,抬頭看到山上的景象,又恰巧表現(xiàn)出佛香閣、排云殿在頤和園中的突出位置。而在山上寫山下,使那在山下只能一處處看到的景色盡收眼底,形成整體的印象。這就是在俯仰之間上下互見的妙處所在。
其次是對昆明湖的描寫,并不是集中在一處的。文章先說在有名的長廊里就能感受到湖上吹來的“使人神清氣爽”的風,似乎在說昆明湖上宜人又迷人的風光招引著游人去觀覽。接著從俯視的角度站在山上遠望昆明湖的靜和綠,所以用“像一面鏡子”和“一塊碧玉”來形容,顯得恰如其分。最后才下山來到昆明湖邊駐足,近看昆明湖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昆明湖的獨特與迷人。如果作者不是這樣巧作安排,而把“微風”與“靜”的描寫都放在“來到湖邊”集中寫,“微風”與“靜”的效果就難以自圓其說了,那么昆明湖會因之失去一分嫵媚與動人。
總之,《頤和園》的景物描寫,既按一定的游覽順序進行,又在具體描寫中根據(jù)景物本身的特點,運用上下互見的方法,讓所表達對象的特點充分展示出來,這種方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并在描寫景物中認真學習借鑒。
(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浮山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