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很多教師都在抱怨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特別是那些調皮搗蛋、思想行為怪異、學習成績低下的所謂“問題學生”,更是讓教師頭疼。“問題學生”一直都是社會、學校、家長普遍關注的一個群體,也是當前教育制度下,教育理念、教育評價的一個折射。
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和李鎮西都說,“問題學生”是教師做教育研究的好素材,“問題學生”轉化是教師成長的好機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融洽、和諧的情感交流將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創設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本專題的幾篇文章,分別從理論思考和實踐操作的角度,探討了如何對待、轉化“問題學生”等問題,希望能給讀者帶去啟迪!
案例一
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學學生廖某跟同學開玩笑,同學都縮成一團不理他,但他還是沒有停止玩笑。副校長提醒他不要影響別人,但他沒聽。于是,副校長走到他跟前,踢了踢他的桌子。他可能是覺得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就站起來打了副校長,還抓了副校長的頭發。副校長就推了他一把,把他推倒在地,他站起來打了副校長一耳光。
案例二
北京市某小學學生王某,性格外向,腦瓜靈活,特長眾多。因為喜歡旅游,所以見多識廣。但他脾氣大,紀律散漫,常鬧事,對人傲慢無禮,沒有好朋友。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肯踏實努力地做事,故學習成績平平。長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使得小小年紀的王某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與人唇槍舌劍,便是幸災樂禍。他認為與別人對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樂。
案例三
山東省萊陽市某中學學生黃某,性格內向,倔強固執,沉默寡言。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毅力,沒有鉆勁,成績較差,上課走神,作業質量差,經常不做。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后果,缺乏自制力,處理事情情緒化,易沖動,不耐煩。不喜歡與同學交往,喜歡上網玩游戲,并且嚴重到網游上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