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基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營造學習氛圍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
基諾特的這一段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作為教師,既可能成為毀滅學生的超級專業殺手,也可能成為拯救和塑造學生的天使。最近讀了《永遠的“兒子”》一則短文,更是深有同感。
故事的內容大致如下:霍老師有一個永遠的“兒子”,叫何永山。他曾經兩次留級,還經常欺負同學,學校打算把他送到工讀學校去。霍老師知道后,主動要求把何永山調到自己班里。何永山年齡大,有力氣,霍老師就讓他當組長。他挑上3個同學加上自己組成一個勞動小組,負責打掃班里的衛生區。何永山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干得非常賣力。有一次,他特意拿了一把長柄掃帚給霍懋征說:“霍老師,您的腰不好,用這把掃帚掃會舒服些……”一個原先被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孩子開始學會關心他人。后來,他加入了鼓號隊,戴上了紅領巾。再后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勞動者。霍懋征老師退休后的一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傳來激動的聲音:“我可找到您了。您就是我的親娘啊!”霍老師一下子愣住了,問:“您是不是打錯電話了?”“沒錯,霍老師,您就是我的親娘。沒有您,也不會有我的今天。”“那您貴姓?”“我姓何。”“你是何永山。”“是我,是我。”
正是在霍懋征老師的極力挽留下,何永山才調到霍老師的班級里,也正是在霍老師的關心呵護下,何永山進步很快,不久就加入了少先隊。是什么力量把一個人見人煩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霍老師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可能由于我們教師的精力有限,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問題”學生進行細致的教育和引導。但愛一個“問題”學生才是對教師的考驗,而這正是教師的天職。每一個教師心里都很想把學生教好,但如果對學生缺乏愛心,單是“恨鐵不成鋼”,鐵就難以成鋼。作為教師,就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激勵每個學生求進,賞識每個學生的才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來自教師的期待是學生積極進步的動力。
關愛每一名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這是一位優秀教師應有的境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境界,霍懋征老師在其60多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從來沒有丟下過一名學生。這樣的境界,就是“人師”的境界!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經師’易做,‘人師’難求”。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人師”?或者說,“人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不同的人可能對此會有不同的解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學生負有愛心、負有責任,對學生充滿人性關懷。霍老師能夠這樣對待她的“兒子”,是因為她的心靈深處透射出人性的光輝。教師對待學生需要一種慈悲情懷,需要用一種人性的溫情去溫暖每一個學生。有了這種溫情,教師的教育也就有了無窮的力量,因為人性的溫情是最容易觸動心靈的。
由此可見,教師要真正實現“人師”的目標,首先應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仁厚博愛的情懷和寬闊的胸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懂得人性,并能準確把握人,才能塑造出靈魂健康、人格健全、富有靈性和創造力,適合時代、社會、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其次,教師必須在思想和心靈深處調整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成為學生成長的朋友,學習和進步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激勵學生去學習、去創新、去超越,使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最后,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正確、深刻地理解并把握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文性,把握蘊含于文化知識中的塑造優秀人格品質的因素,在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完善自己健全人格的同時,藝術地傳遞給學生,將人性的光輝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中,用人性的溫情涵養學生的人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中心中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