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連續性文本”走進語文新課標
2011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格外重視,并且首次在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本刊刊發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養計劃一般項目“發展視覺思維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探討“非連續性文本”的內涵特征、閱讀能力偏低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等問題,以期能夠引發讀者展開深入的思考。
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連續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構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單位。非連續性文本不是以句子為最小單位,而是由表、單構成的文本,具體包括清單、表格、圖表、圖示、廣告、時間表、目錄、索引等,在現代社會被廣泛運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須臾不離,其實用性特征和實用功能十分明顯。非連續性文本不包括沒有文字說明的圖片,也不包括兒童喜歡的卡通、漫畫等。
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非連續性文本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1. 直觀性。非連續性文本是由表、單構成的,文字較少,可分解復雜的問題,并將它以簡潔的形式表達出來,因而視覺效果比較直觀、簡潔。閱讀者可以迅捷地篩選、整合及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2. 實用性。非連續性文本具有很強的社會實用價值,廣泛地應用在社會生活中。通過閱讀,人們可以更便捷地了解社會、獲取信息,并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3. 關聯性。非連續性文本更能突顯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閱讀者從整體上把握信息。如,在突顯信息的對比關系時,表格、圖形等非連續性文本要比用句段文字構成的連續性文本更能讓人一目了然。有些非連續性文本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可以將抽象的關系視覺化。
4. 主體性。通常我們在閱讀連續性文本時,都會跟隨文章的脈絡進行。換言之,就是順應著作者的思考流程而進行。因此,有人形容連續性文本具有“故事性”和“說服性”,會牽引讀者的思維。實際上,讀者只能在故事中獲得作家對生活的理解,而不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每個人有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若必須順從他人的思考方式,自己就無法自由地發揮思考。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