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市參加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三項評價中均排在第一位(65個國家、地區),令人欣喜,也引起國際輿論一片驚嘆。然而,在閱讀測試的連續文本、非連續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四種文本類型中,在占30%的非連續性文本試題上,上海學生得分卻很低。這說明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還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閱讀教學的內容分布很不均衡。分析我國中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偏低的原因將有助于改進語文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1. 閱讀文本的形式過于單一。我國中小學語文課強調的是文學性、審美性和藝術性。就目前我國中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來看,閱讀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過于狹隘。教師在教學時給予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材料的機會偏少,教材內容選編過于偏重連續性文本。
2. 學生缺乏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興趣。相比較而言,我國的中小學生偏向喜歡閱讀連續性文本書籍。一方面,因為非連續性文本主要用圖片、表格等來傳遞信息。學生必須經過一定的學習才能發現圖表里所隱藏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學生長期閱讀連續性文本,積銖累寸,閱讀視野變得狹窄,逐漸失去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興趣。再者,非連續性文本內容多而雜,這對學生的閱讀也會形成一定的困難。
3. 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不足。學生的閱讀素養包括閱讀表現、閱讀參與度和閱讀策略。PISA的調查顯示,上海學生在理解、概括、記憶文章的策略的掌握程度上均高于OCED的平均值,但關于自我調控策略的運用卻顯著低于OCED的平均值。PISA認為只有閱讀者能夠從各種形式的文本中建構意義,通過閱讀來進行學習,參與到學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中,閱讀才是有意義的。普遍來說,我國中小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偏低,上海學生并不是個例。這是由于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多來自外界的壓力,而非出自于內在的興趣和動力,學生的學習也多止于學校,沒有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的習慣。此外,學生缺乏自主閱讀能力也與閱讀教學重講讀、機械訓練的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有關。
4.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與應用意識不強。非連續性文本作為教材,是為了幫助培養學生學習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能而存在的一種閱讀文本。為此,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旨在提高學生生活技能。在這一方面,國外的整個教育系統中,教師與學生的實踐意識都比較強烈。不僅學校課程會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師也致力于營造一種能讓學生自主實踐的環境。學生在平時生活中也會嘗試將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而在我國,學校教育大部分都局限于知識的學習,相對缺乏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的意識。雖各門課程中都涉及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但是學生將這些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不強。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要注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學校所學習的知識的意識。否則,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行為還是無法產生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