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課程標準中所提的目標和建議,在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構建符合非連續性文本特征的教學新理念。
1. 回歸生活,激發學生自主閱讀興趣。非連續性文本大多是由圖表、符號、標簽等組成,有些類型的題材是科技前沿的研究文摘。
在教學中如何增強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是對教師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要讓文本內容回歸生活,以增強文本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只有讓學生讀了生活里能接觸到的,看了那些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他們才會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內容的閱讀之中。這樣,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2. 構建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情境。 “情境性”是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實效性的關鍵。語文教師要設法營造學習氛圍,引入多種情境,并強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功能性,逐漸引導學生“身臨其境” “心臨其境”,把非連續性文本融入學生自己的視野和生活里。曾經有一個教學案例:地理老師在課堂上教了學生識地圖。后來,他帶著學生去郊游。到達目的地后,老師按著景區地圖指定了一個目的地,要求學生根據地圖上所顯示的路線到達,并且返回(地圖上的路線是多條的)。案例中的教師通過郊游活動,為學生建構了一個活生生的情境。讓學生處于教學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運用它。
3. 跨學科發展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不應當只局限于語文課程中。2011年版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如在數學中,可以引入統計表、函數圖像、幾何示意圖(平面、立體)、概率樹狀示意圖、集合圖等非連續性文本的元素;在地理中,這種非連續性文本元素也是有很多種的,如各個國家地圖、經緯度圖、河流、山地等特征圖或表格。所有的這些方式都有助于考查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PISA也指出:“它要評價的不僅是學生能否再現他們學到的東西,而且還在于展望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將學到的東西推及其他,以及能否將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新環境中進行應用的能力。”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僅僅是能夠通過考試,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識儲備,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會如何生存。非連續性文本學習的目的正是如此。
4.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培養要避免走入應試訓練的誤區。隨著新課標精神的落實,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必將引起人們的重視,也一定會得到加強。但要強調的是,在實踐過程中不宜以應試為目的,把提高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當做一種應試技能加以訓練。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應緊貼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如果以考試為中心,學生正常的閱讀興趣會被扭曲,閱讀能力也難以實現真正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