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第14課《蜜蜂》。
【教學目標】
1. 品味語言,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表達科學、嚴謹又不乏生動的特色,懂得表達時要力求用詞準確。
2. 感悟法布爾認真觀察及實事求是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品味語言,感受法布爾寫作語言的魅力,懂得表達時要力求用詞準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觸發語用之敏感
1. 選詞填空。
試驗?搖?搖?搖證實?搖?搖?搖大概?搖?搖?搖推測?搖?搖?搖準確無誤?搖?搖?搖本能?搖?搖?搖超常
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為了(?搖?搖?搖?搖?搖?搖)這一點,他決定做一個(?搖?搖?搖?搖?搖?搖)。他把做了記號的二十只蜜蜂帶到野外放飛。回家路上,他(?搖?搖?搖?搖?搖?搖)蜜蜂(?搖?搖?搖?搖?搖?搖)回不了家。到了第二天,有十七只蜜蜂(?搖?搖?搖?搖?搖?搖)地回到了家。由此他得出結論:蜜蜂靠的不是(?搖?搖?搖?搖?搖?搖)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搖?搖?搖?搖?搖?搖)。
2. 反饋過渡,對照訂正。如果課文就這么寫,你覺得可以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用選詞填空的方式,將生字詞的鞏固與主要內容的回顧有機融合,觸發學生對科學說明文語言講究“科學、準確”的敏感,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摩挲詞語,領悟語用之準確
1. 呈現分歧,質疑“準確”。
《蜜蜂》這一課選自法布爾的《昆蟲記》。有人質疑這本書寫得不準確、不科學。到底法布爾的文章是科學還是不科學,準確還是不準確呢?咱們這節課就以這篇課文為例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板書:準確?不準確)
【設計意圖: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矛盾的引發,將學生的目光聚集于品讀的主題——用詞是否準確,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2. 尋找證據,展開辯論。
(1)品讀文字,尋找依據。
你贊同哪一種說法?請認真默讀第二自然段,找找依據,待會兒交流。
(2)匯報交流。
師:辯論賽正式開始,我是反方代表,我認為法布爾的試驗和文章不科學、不夠準確。還有誰的觀點與我一樣?其他同學,你們的觀點是——法布爾的試驗和文章很科學、很準確。究竟誰的觀點對,咱們就來辯一辯吧。首先,請正方代表發表看法。(溫馨提示:先正確朗讀這個句子或詞語,然后說說你從這個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什么。)預設辯論情景:
●引導策略1:
正方陳述:捉自家花園的蜜蜂——便于觀察;二十只蜜蜂——數量足夠,能說明問題;背上做記號——有區別;裝在紙袋里——使環境陌生;走了兩里多路——路遠、符合要求;叫女兒守在蜂窩旁——準確記錄時間。
創境采訪:法布爾,你為什么這樣安排?步驟這么多真麻煩,省掉一兩個行嗎?
引讀小結:每一個小小的安排都有深深的用意,法布爾的試驗是多么科學啊!讀——(出示:“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把它們放了出來。”)一個環節也不能少,一個步驟也不能亂,法布爾的試驗是多么有序,語言是多么嚴謹啊!讀——(“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把它們放了出來。”)
●引導策略2:
反方陳述:我認為這個部分法布爾寫得很不準確。(出示第二自然段,點紅關鍵詞)“兩里多”,到底多多少?“好久”是多久?“好像在尋找”,究竟找了沒有?“幾乎要觸到地面”,離地面到底是多高?“大概”可以減少阻力,究竟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這些詞語模模糊糊、表述不清,一點也不準確!我覺得可以這么改:(出示:我帶著做了記號的二十只蜜蜂,走了兩里路,打開紙袋,把它們放出來。那些被悶了四十三分鐘的蜜蜂向北面飛散,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七次觸到地面,這樣可以減少阻力。)這么改行不行,最有發言權的是親自參加了試驗的小蜜蜂。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請你告訴我,我改得好不好?為什么?
小結引讀:法布爾用詞真的是很準確、很講究。(擦去“?”和 “不準確”)準確表達是寫好文章的基礎!讓我們牢牢地記住這點,讀——(出示: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遙遠的家呢?)
【設計意圖: 有意創設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在“辯”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逐漸清晰;在“辯”中,學生語言得以內化,思維得到發展,語言智能螺旋提升;在“辯”中,“準確表達”的寫法的領悟水到渠成。】
3. 學法遷移,再賞“準確”。
其實像這樣準確的文字文章里還有很多,默讀三至五自然段,試著找一找。
交流,品讀。
句一: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關注點:“推測”一詞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我”會這樣猜測?聯系上下文理解。)
句二:我放飛蜜蜂的時間是兩點整。也就是說,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那兩只小蜜蜂飛了兩里多路,這還包括了采花粉的時間。
(關注點:“也就是說”——表現了思維的縝密,“兩點整”“四十分鐘”“還包括采花粉的時間”——凸顯推測的合理性。)
句三:這樣,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他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關注點:哪些詞語道出了蜜蜂回家的困難——逆風而飛、陌生。“準確無誤”“確確實實”是什么意思?這兩個詞語說明了什么?)
小結:通過這樣細致的觀察,我終于得出了結論——蜜蜂回家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設計意圖:從“扶著走”到“自己行”,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文本中具體的詞句以及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內涵相碰撞,實現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化”。 】
4.引發思索,追溯“準確”。
讀了課文,你還有什么疑問?預設:我無法解釋的本能是什么?我為什么無法解釋?其他三只小蜜蜂為什么不能準確地回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準確無誤地回家的呢?
(補充資料:奧地利生物學家弗里希,曾用一系列試驗測出了蜜蜂的基本導航能力,證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陽作為羅盤進行導航的……)
【設計意圖:“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這是2011版新課標對第二學段孩子的具體要求。在這個環節中,鼓勵孩子大膽質疑,將“?”號放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三、比較品評,感受語用之精巧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法布爾語言的準確,可是老師認為法布爾的文章還有一個缺點——太長了,完全可以用另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來寫作。(課件展示:運用表格的方式所寫的蜜蜂觀察記)
試驗對象:蜜蜂
試驗原因: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于是決定做一個試驗。
試驗器材:二十只蜜蜂、紙袋、白色染料、手表。
試驗結論:蜜蜂回家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本能。
師:同樣是記錄這個試驗,我只用了216個字就搞定了。你們覺得我這個表格式的試驗報告怎么樣?跟課文相比你更喜歡哪個?為什么?
小結:(略)
2. 拓展閱讀《昆蟲記》中描寫蜘蛛的小片段,進一步感受法布爾語言的生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進行比較,點到為止,不做深入探究。意在讓孩子感受法布爾寫作語言的生動,初步領略科普說明文的表達特點。】
四、延伸實踐,錘煉語用之技能
1. 課后讀一讀《昆蟲記》,一個月后舉辦班級讀書交流會。
2. 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觀察蝸牛,得出實驗結論。然后模仿課文寫一篇觀察日志。建議用上“試驗?搖?搖?搖證實?搖?搖?搖推測?搖?搖?搖大概?搖?搖?搖準確無誤?搖?搖?搖確確實實”等詞語。
試驗對象:蝸牛
試驗器材:蝸牛一只、大號餐盤、菜葉、肉片、蘋果皮、雞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試驗過程(見右圖)
【設計意圖: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語文。此環節設計旨在實現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潭市岳塘火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