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組第11課《去年的樹》。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寫“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燈”等詞語。
2.練習分角色朗讀,指導學生練習寫批注筆記。
3.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多元理解感悟童話揭示的道理。激發閱讀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利用文本,指導學生練習寫批注筆記,讀悟文中的角色對話,體會童話角色的心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讀故事,知故事
1.談話揭題。(略)
2.整體感知故事。
(1)開火車接讀故事,著重指導讀通、讀順、讀正確。
①隨文識記“伐”的字形、詞義,“融”的字音、字形(利用漢字溯源法■,講解左邊是鬲(lì),古代一種烹飪器,與鼎相似),書寫。(請一生到黑板上寫,教師講評,指導觀察融的筆畫,范寫,全班練習把字寫規范、美觀)
②發現有讀不好兒化音時,相機指導“鳥兒”“哪兒”“細條條兒”“一會兒”等詞語的讀法。
(2)掌握故事大意。想一想,這篇課文先講什么?接著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先讓學生練習用自己話進行概括,然后出示填空題,輔助不會的學生再次進行練習:
鳥兒到南方去之前答應好朋友( ?搖)。第二年春天,鳥兒從南方回來卻發現( ),她著急地找呀找,問過了( )、( )和( ),于是就在火柴點燃的燈火前( )。
(3)厘清故事角色、文本重點。
師:這篇童話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小鳥、大樹、樹根、門、小姑娘)她們進行了幾次對話?(4次)請用波浪線畫出小鳥說的話,用直線畫出大樹、樹根、門、小姑娘說的話。
【設計意圖:用開火車接讀故事、發言,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再巧設填空題,抓住故事角色,引導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整體,而生字教學重視抓重點,抓難點,側重進行個別筆畫的指導,體現了該年級識字教學的特點。】
板塊二:賞故事,悟主題
過渡:通過畫畫、讀讀,誰能發現這個童話故事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以什么為主?(對話)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深入地讀書。
1. 運用引讀,感悟“天天”的涵義。
師:春天來了,鳥兒站在樹枝上——生接讀:天天給樹唱歌。樹呢——生接讀:天天聽著鳥兒唱。
(“夏天、秋天、冬天”的引讀略)
師:從春天唱到夏天,從夏天唱到秋天,大樹和鳥兒天天在一起度過,此時此刻,你眼前浮現的是哪個詞,請把它寫下來。(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快樂、和睦、令人羨慕、相依相守……)
指導朗讀:要求把這對好朋友的快樂、相依相守讀出來。
【設計意圖:運用引讀喚起學生心中潛在的“情場”,從而進入角色,形象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最美好”的時光。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概括文本相關內容,這是在指導學生學習作批注,也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文字的運用。】
2. 體驗“離別”的情愫。
師:一個天天唱,一個日日聽。日子一天天過去,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遠的地方去。此時此刻,你眼前浮現的又是哪個詞,請再把它寫下來。(依依不舍、傷心、難過、無奈、痛苦、難舍難分、充滿期待、相信承諾……)
(指導男女生分角色讀略)
3. 感悟“尋找”的心情。
師:春天又來了,當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的時候,鳥兒又回到這里找大樹。然而,往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卻不見了。她著急地找了又找,問了又問。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思考尋找的過程中小鳥的心情有變化嗎?把你從每組對話中感受到的心情變化,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出來,寫在對話的旁邊。
【設計意圖:四年級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的階段,因此,更應關注學生課堂閱讀表現,引導學生靜靜地默讀、思考,學習使用圈、批、注等方式,記下自己的讀書心得與困惑,表達自己的共鳴與感想,以促進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形成。】
(1)指導三組對話的角色朗讀,通過指名讀——師生評議——想象小鳥尋找過程中的心情——配合讀的方法重點指導小鳥的問話,體會小鳥的情感。
(2)引導想象,補充對話。
師:讀著讀著,我們被小鳥的真情感動了。苦苦找尋好朋友的鳥兒,你一路追隨著樹的行蹤,一路打探著樹的行蹤。一路上,你心里怎么想?你想怎么呼喚大樹的?請簡要地寫在書本的空白處。
(3)師生齊讀課文,再體會小鳥的情感。
師:讓我們再次回到課文,讀第五至第十四自然段,把你體會到的小鳥的心情變化讀出來。請三個同學當樹根、大門、小姑娘,其他同學讀小鳥的話,我讀旁白。
【設計意圖:挖掘情節中的“空白”,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一方面可以豐滿人物形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訓練,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4. 體悟“眼神”的內涵。
師:(出示課文插圖),村子里,煤油燈旁,一對好朋友又見面了。這會兒,你就是那只小鳥,你現在終于看到了朋友,你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想說什么?(指名說)
師:你要走了,可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你還想說什么?(再指名說)
5. 穿透“看”背后的目光。
師:兩個“看”字,飽含了鳥兒對樹無比的深情和留戀,使朋友間的深厚情誼躍然紙上。那么課題為什么不用《鳥和樹》來命題,而要用《去年的樹》作題目?被稱作日本的安徒生的新美南吉先生難道不明白題目大多是文章的高度精華所在,是整篇文章的高度總結嗎?
師:看著課題,讀著《去年的樹》,你們又能看到什么?(指名說)
師:去年的樹,今年已不復存在,讓我們無限留戀地讀——(去年的樹)
師:去年的樹,為什么會不復存在?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思考,讓我們意味深長地讀——(去年的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體驗小鳥的內在情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是理解,更是在運用。緊扣“看”字,探究題目的內涵,引發更多的思考,體現了新課標“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
板塊三:講故事,明寫法
1. 擴寫故事。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把新美南吉略去的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的心理描寫補充出來,以接龍的方式,合作著把故事講出來。
2. 推薦經典:閱讀新美南吉的代表作品《毛毯和缽之子》《爺爺和玻璃罩煤油燈》等書。
【設計意圖:從童話特征出發,再回到童話本身,讓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體會,擴寫故事,并以接龍方式合作著講出來,既檢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推薦經典,旨在激發閱讀興趣,促進兒童閱讀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養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