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聽了一節常規原生態的“分數乘分數”(北師大版五下),現擷取其中的精彩片段。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我國古代著名哲學著作《莊子·天下》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何意呢?我想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會明白的。
師(出示一張長方形紙條):誰為整體?
生:一張紙是一個整體。
師:那一張紙條的3倍是多少呢?可以怎樣列式?
生:1×3。
師:一張紙條剪去一半,還剩下多少?
生:還是一張紙條。
師:這張紙條與原來一樣嗎?那是多少?
生:■。
師:怎樣得到的?
生:把一張紙條左右對折或上下對折。
師:一張紙的■,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
生:能,即1的■,也就是1×■。
師:把余下的■,再對折,現在是多少?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并把你的發現同桌間相互說一說,待會兒請代表來匯報。
展示匯報:
生:是■,即把余下的■再對折,就是把■再平均分成2份,也就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4份,1份就是這張紙的■。
師:那是■的多少?該怎樣列式?
生:是■的■,列式為:■×■(師相機板書:■×■=■=■)。
師:同學們,如果再對折,現在是?
生:■。
師:也就是誰的■,又該如何列式?
生:■的■,列式為:■×■。(板書:■×■=■=■)
師:同學們,一張紙的■的■又是多少?(學生說不清)
師:那就動手折一折吧!要求:(1)先折出一張紙的■,并涂上陰影。(2)再把陰影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畫上斜線或涂其他顏色。(3)猜想:涂兩種顏色的陰影部分是整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4)驗證:然后回到第一張紙,即展開整張紙。(5)把剛才折紙的操作活動用算式表示出來。(學生按教師的提示,動手折紙)
展示匯報:
生:一張紙的■的■,我們的猜想可能是:■。然后通過動手折紙得出結論。如下圖所示,可以列式為:■×■=■。
師板書:■×■=■=■
師:■的■,還可以說成是■的■。動手折一折“■的■”又是多少?
生:先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1份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最后得出也是■(圖略)。
師:同學們,以下2個算式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張紙折出來嗎?
■×■= ?搖?搖?搖?搖?搖?搖■×■=
展示匯報:
生■:我通過折紙發現:■×■等于■。也就是把一張紙先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3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是■。(圖略)
生■:我通過折紙得出:■×■等于■……
師質疑:像這樣折既繁瑣、耗時又浪費紙張,那該怎么辦?
生:計算。
師:那怎么算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黑板上各算式,并結合自己動手折紙的過程,看一看有什么新的發現,并把你的發現與同桌交流,待會兒請代表匯報。
匯報交流:
生:我們發現2個分數相乘,如■×■可以是2個分數的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所以■×■=■=■。
師:真是了不起的發現!現根據你們的發現,把下列各算式補充完整。
(1)1×■×■= =■ (2)■×■= =■
(3)■×■= =■ (4)■×■= =■
(5)■×■= =■ (6)■×■= =■
師:誰來試著概括一下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生■: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生■:■×■應先約分,再相乘更簡便。約分后是■×■=■=■。
師:你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這樣可以使數據變小,計算起來簡便。什么樣的題可以先約分后乘呢?做幾道題體會一下。
……
以上案例,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需的教、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而是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學具,引領學生親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操作實踐與數學思維活動,有效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數形結合,感知意義
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為了讓學生真切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的意義,授課教師引領學生通過“以形論數”,抓住學生的原認知起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一個整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出發,逐一讓學生對“1的3倍,3個同樣的長方形” “1的■,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這些“形”的基礎上觀察、分析、聯想,從而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符號(即算式)。由此,結合直觀圖形和分數的意義,逐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真切理解了,求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的幾倍、一個整數的幾分之幾一樣都可以用乘法解決,這樣在不斷的形與數的結合中形成、完善了分數乘法的意義。
二、數形結合,感悟算理
理解與掌握分數乘分數的算理與算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裕的探究時間及必備的學具,并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操作、探究要求。這樣學生便能經歷動手折一折、涂一涂等豐富的實踐活動。教師自己則巧妙地轉向“幕后”,把學生推至臺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其間教師僅作適時、適度、恰當的點撥與引導,讓學生在親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學生借助直觀的圖形,調動了已有的認知經驗,探索出分數乘分數可以用分數的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這樣有效地把形和數緊密地聯系起來,靈動地將“形”轉化為數學符號(即算式)。使學生在經歷抽象—直觀—抽象的探索過程中,在理解其意義的同時,真切感悟了計算分數乘分數時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數學姓“數”,它不是課本劇,數學課堂不是舞臺,作為數學課還是越簡單越好,只有簡單的東西才容易被人接受。如以上案例,教師僅借語言、粉筆、黑板和簡單的教、學具等,本著踏踏實實的作風,一步一個腳印,同樣為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