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六年級學生對有關分數的計算正確率很高。一方面,四年級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五年級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是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而小數與整數計算的運算律和運算規律在分數領域同樣適用。學生能夠把已有知識經驗順利遷移到分數計算中。另一方面,分數計算可以在計算過程中約分,且分子分母數目都不太大,即使數目很大,也可以通過運算技巧“瘦身”,化繁為簡。但最近兩年,學生有關分數的計算狀況不容樂觀,錯例花樣百出,不得不引起筆者的思考。在研究學生錯例中,我努力與學生對話,尋找錯因,分析歸類。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常有如下五大類型錯誤。
1. 約分后遺癥(約不清、漏數)。
分數計算中,最常見的是約分導致錯誤結果。有的結果沒約成最簡分數或整數(如圖1所示);有的約分沒結束,最后結果不是最簡分數(如圖2所示);還有的學生約分后相乘時漏看數,或看錯符號(如圖3~5所示)。這些錯誤都是約分引起的錯誤,我們姑且稱這樣的計算錯誤叫“約分后遺癥”。
這些錯誤不容小覷,從錯誤中可以讀出學生的學習情感欠專注,書寫缺乏耐心。
2. 草木皆是兵(加減全來乘)。
有部分學生,知道乘法的計算方法,但在計算過程中,算著算著,就云里霧里的,把加減法當乘法計算,從而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導致結果錯誤。
■-■÷■+■=■-■×■+■=■-■+■=■
-■+■=■
3. 亂點鴛鴦譜(按自己的“法則”算)。
六年級學生把整數、小數中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直接遷移到六年級的分數計算中,本應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學生出現的下列錯誤,真讓人大跌眼鏡,足以暴露出知識點間的交接存在遺漏。看這些學生的思考與做法。
有少數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的知識結構中,沒有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數學模型,只是主觀臆斷,看哪幾個數湊起來好算,無視算法與算理,按自己的意愿硬湊到一起。
4. 算理沒弄明(無視運算順序)。
有位學生計算■+■×■時,很快算出結果是■。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因為■+■=1,所以先算■+■=1,再算1×■=■。
師:這道算式有加法和乘法,你覺得先算哪一步?
生:乘法!
師:那為什么你先算加法了?
生:因為正好得1,就當成乘法分配律算了
師:這題應怎么變化一下,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了?
生:當算式是“■×■+■×■”時,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下:
5. 口算基礎差。
還有少部分人,對簡單的分數計算問題,明明可以唾手成功,但卻在非常簡單的口算中出錯,例如:21-21×(■-■)=21-21×■=21-3=19。
縱觀上述列舉的問題,分析學生的個體因素,可歸納為三大原因:能力問題——不會算;態度問題——不想算;精確問題——算不準。此三大原因又可以合并成一個問題,即運算能力的培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應該培養的學習習慣是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如何讓計算問題來個華麗轉身?這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翹首以盼的答案。筆者從分析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期待與大家進一步分享與商榷。
1. 積累計算經驗,引導“推理”與“遷移”。
從計算現狀看,學生的知識鏈斷鏈嚴重,身為六年級的數學教師,就要采取補救措施。特別是對“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乘法交換律a×b=b×a”“乘法結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減法基本性質a-b-c=a-(b+c)”“商不變規律a÷b=(a÷c)÷(b÷c)或a÷b=(a×c)÷(b×c)(b,c≠0)”“積不變規律a×b=(a×c)×(b÷c)(c≠0)”等系統地比較和梳理,在腦中構建算理算法。一竅通,百竅同,算理掌握牢了,才能保證整數、分數、小數等計算的正確性。在四、五、六年級的交接中,教師要清楚教材的編寫系統,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恰當引導推理,讓整數計算方法作為基本的學習經驗,推理出小數的計算方法;到六年級,再把整數與小數的算理算法作為基本的學習經驗,遷移到分數的計算學習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是“曲突徙薪”的第一步。
2.強化學習數感,培養“會算”與“算對”。
“算什么?”“怎么算?”“為什么?”這是計算教學面臨的三大問題。張丹教授指出:運算能力首先是會算和算正確,而會算不是死記硬背,要理解運算的道理,還要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等。如此看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是必不可少的。正因為教學中缺乏對計算知識的理解和訓練,才造成計算能力普遍下降。掌握了算理算法后,進行定期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鐘,要進行簡單的口算、簡算、估算等訓練,每天晚上布置10道計算題,可以是四則混合運算、連乘、連除、簡算等,其中包括方程的訓練。還可以把典型的計算題形成題庫發到學生手中,每天請家長配合訓練檢查其中10道。這樣在練習中就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感。《課程標準》給數感賦予了更深的內涵,指出對數的感悟包括三個方面:數與數量、數量關系以及運算結果的估計。因此,應把數感培養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會算”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算對”關注了學習的結果,讓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重,才是優質學習的保障。這是“曲突徙薪”的第二步。
3. 堅持積極評價,促進“速算”與“優算”。
速算與優算是我們計算教學的追求和目標。訓練時,我們要做好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如開展班級內、年級間的“計算小能手”比賽,以賽帶學,以賽促練;在批改作業時,盡量面批,多靜下心來聽聽學生是怎么想的,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也是尋找錯因的最好途徑;堅持激勵性評語,“你的方法真好,能與大家分享一下嗎?”“恭喜你全對,如果能再快一些就更棒了!”讓學生充滿學習的自信, 有目標、有興趣、有動力。這是“曲突徙薪”的第三步。
計算能力提高了,數學學習頗有“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之感。故想到補救“亡羊補牢”之計——“曲突徙薪”。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