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經過主體內化過程才形成的。”可見,學生有目的的主體性活動是促進道德內化、提高其品德素質的關鍵。那該如何創設輕松、愉悅、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實現自身品德的發展,使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成效體現在生活之中呢?
一、創設情境,讓活動“趣”起來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前提,而興趣主要是借助情境來激發。情境是一種情感培養,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創造一種開放、民主、輕松的情境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依據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呵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極投入學習活動。有了成功的感覺,就有了自信心,課堂便充滿生機。
如在教學《地球——生命的搖籃》這一主題活動時,上課伊始,先放映兩段動畫片讓學生目睹亂扔垃圾、亂砍樹木帶來的惡果,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思維特點,使學習變為易事、樂事。之后,再順水推舟地提問:“看了上面兩段動畫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保護地球刻不容緩。這樣,學生滿懷激情地進入學習狀態,老師也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回歸生活,讓活動“實”起來
教學應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源泉和基礎。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讓品德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以活動化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使品德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如在教學《保護水?搖?搖?搖節約水》這一主題活動前,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去調查、了解水資源污染浪費的現狀,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在課堂上交流時,學生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過畫畫的方式記錄下了浪費水的現象;有的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了自己看到這種現象后的感想;有的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相機拍下了相關的照片;有的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了浪費水的數據……在 “節水金點子”活動環節中,要求學生根據全班討論交流的情況,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創作各種節水的作品。在他們的努力下,班級設計制作了各種形狀的節約用水廣告,寫出了大量充滿童真而又富有人文氣息的廣告語和兒童歌謠。
三、立足活動,讓活動“活”起來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品德與社會課課程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而展開教學的,活動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要把德育課程教學中學生獲得知識偏重于“從學科知識教學的邏輯中去獲得”轉變為“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展”。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內相機切入活動環節。
如在教學《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一主題活動,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師可采用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圍繞“我好心幫助他,他為什么生氣”進行討論和交流。“我在不知不覺之中,傷害了別人,好心辦了壞事。解決的方法是要換個角度想一想,要把自己放到對方的角度去想、去思考、去感受。”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一概而論,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從換個角度看同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成功體驗。在學生感知了換位思考的重要作用,懂得在生活中要寬容理解他人后,讓學生說說你和家人及同學相處中遇到什么煩心事,當時是怎么想,而現在又是怎么想的。通過學習這課后,同學們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解決自己的煩惱事,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四、開放時空,促活動“ 高 ”起來
兒童的生活是一個連續的、發展的過程,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他們的活動也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不應該局限在一節課中,更不應該終止于一次活動。我們要靈活地延展活動時間,開放課堂,對一些活動時間長的內容早做安排,給足時間。課后延伸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學校、家庭、街道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街道服務等,以達到“以活動促鞏固,以活動促發展”的目的。
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這一主題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村、商店、服務行業,了解工人、農民、商人、服務員的生活,讓學生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體會他們勞動的艱辛,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從而激發學生敬佩、愛戴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
教師應該從兒童的經驗和生活出發,提供在校內外活動的平臺,讓活動走進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以豐富的活動賦德育以情境、情感,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促進學生在這種生活中不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