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數學的運用與創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探索,因為沒有了探索,數學就失去了靈魂.“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探究課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結構分為四個環節:問題引入—通法探究—另辟蹊徑—總結歸納.他認為:對教師而言,探究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興趣、指導方法、鼓勵質疑、鼓勵創新;對學生而言,探究課的目的就是學習探索的方法、策略,激發自己的創造欲望,拓展自己思維的空間,提高求知能力.
下面以黃河清老師“一道習題的解法探究”一節課的教學為例,就“四環節”的實施進行簡要的解讀.(注:教學過程有刪減).
[課例]
一、問題引入
題目:在橢圓x245+y220=1
上,求一點P,使它與兩焦點的連線互相垂直(人教版高二數學(上)).
師:同學們,這是課本中一道非常好的習題.說它“好”,一是從思維的角度看,它有很多切入點去求解;二是通過對其解法的探究、歸納、總結和拓展,我們能對圓錐曲線的性質及一般解題方法和規律理解得更深刻.
問題1:你能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來解答這個問題嗎?
二、通法探究
(引導學生思考、解題.共得出了以下六種解法,分別請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問題2:你能歸納出每一種解法各有什么特點嗎?
(引導學生分析回答,教師評說)
解法1特點:在解析幾何中,兩直線垂直通常用斜率乘積等于-1來表示.
解法2特點:運用交軌法,P點是橢圓上的動點,當PF1⊥PF2時,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以|F1F2|為直徑的圓周上運動,把它看成是兩條曲線的交點,就可以求點P的坐標了.
解法3特點:構造向量,用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等于0來解決.
解法4特點:在Rt△F1PF2中,因為斜邊|F1F2|已知,如果兩條直角邊|PF1、|PF2|能用P點坐標表示,那么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決了.而表示|PF1|、|PF2|用焦半徑公式就很簡單.
解法5特點:在Rt△F1PF2中,由于P點在橢圓上,所以P點坐標可以用橢圓的參數方程來表示.這樣減少了未知數的個數,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就可以了.
解法6特點:用面積法,因為三角形F1PF2的面積可用兩種方法表示:S=12|PF1||PF2|和S=12|F1F2|#8226;|yP|,建立方程也可以求解.
問題3:請同學們自我對照評價一下,以上哪種解法更符合你的思維習慣?哪一種解法你覺得比較難發現思路?
生1:解法1比較容易想到,因為在解析幾何中,垂直關系通常用斜率表示;解法3也可以想到;解法2如果在圓這節內容中沒學過的話,一時也不容易想到.
生2:因為求點的坐標實際上是求未知數x、y,它一定要解方程組,一般很麻煩,我想如果能減少未知數的個數,問題可能簡單些.于是我認為利用焦半徑法和參數方程法更簡單些,因為這兩種方法都只有一個未知數,因此我可以想到解法4、解法5.
生3:解法3雖然不易聯系到向量的知識,但解法思路清晰,容易接受.
生4:解法6雖然是解直角三角形問題,但變形技巧要求太高,同時又要用面積公式,而且還要用橢圓的定義,“彎”繞得很大,難以想到.
生5:解法6我是這樣發現的,即從減少未知數的個數入手,結合橢圓的定義,求出|PF1|#8226;|PF2|的積等于40,用三角形面積相等建立方程就可求得y了.
師:非常好.從上述解法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解析幾何中解有關垂直問題,關鍵在于準確把握“垂直”這一概念是如何反映的.如從直線方程上看,其特征為k1k2=-1;從向量的特征看出PF1#8226;PF2=0;還可以從解三角形知識入手,通常可以用勾股定理、面積公式等知識來解決,正如以上六種解法所敘述的.而從數學思想的層面看,其核心就是“轉化”的思想,將“垂直”轉化為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從中尋找規律,實施解題,這正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需要很好地掌握.
三、另辟蹊徑
問題4:請同學們認真分析思考,解法6中存在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嗎?
師:在解法6中,利用了面積法計算得S△PE1F2=20,大家觀察一下這個結果是否有一些特殊?(學生觀察)
生:與橢圓方程中b2的相同.
師:這是偶然的還是蘊含著某種規律?滿足題設條件的面積S=b2一定成立嗎?
教師變式:
問題5:如果我們把問題推廣,改為:P是橢圓x2a2+y2b2=1
上一點,F1,F2為兩焦點,當∠F1PF2=θ時,求點P的坐標及三角形PF1F2的面積.你是否還能用上述解法的思路來求解?
(學生求解,得出答案:|xp|=acc2-b2tanθ2 ,
|yP|=b22tanθ2,S=b2tanθ2).
問題6:這樣的結論是否具有一般性?
師:先請同學們再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問題解決作鋪墊):
師:非常好!那∠F1PF2有范圍限制嗎?
生11:我想應該有.
師:如果有,那限制條件又是什么呢?怎樣才能找到這個限制條件?
生12:應該與橢圓的形狀有關.
師:橢圓的形狀也就是它的圓扁程度,又由哪個量來確定?
生13:由離心率e確定.
師:既然這樣,我想請大家來思考下面問題:
如果橢圓x2a2+y2b2=1
上存在點P,使得∠F1PF2=θ,問橢圓的離心率e應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會兒,一位學生首先站了起來)
生14:由推廣引申的結論|xP|=acc2-b2tanθ2,要使存在滿足條件的點P,必須c2-b2tanθ2≥0,化簡得sinθ2≤e<1.
師:好,做得非常漂亮,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要使橢圓x2a2+y2b2=1
上存在點P使得∠F1PF2=θ,則橢圓的離心率e應滿足sinθ2≤e<1.從這個結論的發現過程中,讓我們感受到了探索數學問題的奧秘和樂趣,這種“另辟蹊徑”是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希望同學們好好體會.
四、總結歸納
問題7:本題中同學們發現的6種基本解法各有哪些特點?是否可以遷移應用?
問題8:在解題時,我們運用了哪些重要的數學思想?你有哪些感悟?
(教師歸納評析,略)
評析:
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但探索并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黃河清老師在探究課型中,堅持圍繞“問題”這樣一條主線,注重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這是非常值得學習借鑒的,因為這樣的訓練能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以下就在本節探究課教學幾個環節的處理上,來探討黃老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智慧.
一、問題引入
“問題引入”是一節探究課的關鍵,選取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索性,能否激發學生之“惑”,是否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關聯,決定著一節課教學目標的走向.
本節課黃老師對習題的選取很具典型性,正如黃老師課堂上說的:“這是課本中一道非常好的習題.說它‘好’,一是從思維的角度看,它有很多切入點去求解;二是通過對其解法的總結、歸納和拓展,我們能對圓錐曲線的性質及一般解題方法和規律理解得更深刻.”這道題目的選擇,突出了研究的目的性、啟發性、示范性、延伸性、規律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教學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同時,無論是圍繞“垂直”關系入手的解法1、2、3,還是從解三角形入手的解法4、5、6,六種基本解法涵蓋了解圓錐曲線問題的基本策略,體現了很強的訓練目標要求.
二、通法探究
通法,指對一類問題的共同特征進行處理解決的通用策略.通法探究,要注重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通法的“合理性”;二是通法的“針對性”;三是通法的“程序性”.教師要從它的邏輯結構、方法本質上向學生闡述其合理性,讓學生理解通法之所以“通”,是因為它遵循了解題的基本原則,符合知識發生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是解決問題最普遍的法則,為學生提高對通法內涵的認識和掌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環節上,黃老師設置了幾個問題:
問題2:你能歸納出每一種解法各有什么特點嗎?
問題3:請同學們自我對照評價一下,以上哪種解法更符合你的思維習慣?哪一種解法你覺得比較難發現思路?
這些問題的設置,體現了黃教師“以學生為本”、“教服從于學”的教學思想.事實上,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剖析自己的觀點,學會對問題進行比較,自主“構建”符合其認知水平的知識體系,這正是幫助學生提高能力最重要的途徑,黃老師在課堂上特別注重創設這樣的機會給學生.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黃老師再對學生的認識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引導學生將認識上升到數學思想的層面,拓展了學生的數學視野.這種既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又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和培養的思路,正是“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的重要思想.
三、另辟蹊徑
“另辟蹊徑”是探究課的核心環節,在教師提出的“問題”或根據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引導下,讓學生學習怎樣從問題的條件或結論所具有的特征,通過自主轉換思維角度,尋求出區別于常規解題方案的辦法.
本節課的“變式訓練”很特別,說“特別”,是因為課
堂上的變式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師原有的訓練思路去變,而是從學生認知上遇到的困惑出發去“變式”,是一種在教學中衍生出來的動態變式,這也是“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強調要深度關注的問題,即怎樣充分注重“二次生成問題”的解決.在課堂教學中,由于解法6“變形技巧要求太高,同時又要用面積公式,而且還要用橢圓的定義,‘彎’繞得很大,難以想到”(學生語),教師就此去拓展、分析這一解法的來龍去脈,讓學生明白解法的本質特征,在解決沖突和矛盾的過程中,使學生從困惑到驚訝,從思考到頓悟,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的開展.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特別是,在變式的過程中陷阱不斷,高潮迭起,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了變化的奧秘,學生十分興奮和投入,充分體現了數學的魅力,也體現了黃老師駕馭課堂教學的高超專業能力和教學的藝術.
四、總結歸納
一節探索課,開展了眾多思維的訓練,面對成功或失敗的種種探索,怎樣在頭腦大量的認知中總結出最精華的思想、方法,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模糊的,需要教師引導、升華.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要著重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包括: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傳達信息、創造信息的能力,從而將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這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
本節課中,教師的總結歸納無處不在,無論是問題2、問題3、問題4、問題6,還是總結歸納環節中的問題7、問題8,黃老師都十分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自主構建.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必須要有優化的過程,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講道理,使學生能在知識的學習中進行高水平的思維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提煉,充實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是保障“雙基”教學的重要舉措,也是“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的一大特色.
本節課還有一點讓人贊嘆,就是:黃老師在教學中很善于對學生的思維狀況進行反思、抽象、概括,總能將其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亮點”,讓學生對探索活動有更深刻的記憶,對數學探究的魅力充滿更多的期待,成為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強大的“催化劑”.
(責任編輯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