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把習題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丟棄了習題“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功能。教師布置習題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強調機械的重復訓練,而忽視了對習題的精心設計。這種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自然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遏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筆者在借鑒一些大師的經驗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生物習題設計與培養學生能力的關系作初步的探討。現結合幾類題型設置闡述如下。
一、通過圖表習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能力
我們可以將與學科有關的一些信息、原理有機地融于圖表,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表,結合題目從中搜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去處理這些信息,最后得出答案。如在學習必修模塊一《分子與細胞》第五章之后,我設置了這樣一道習題。
【例1】 下表所示為溫度對于兩種草本植物A和B光合作用速率(單位:μmolCO2#8226;m-2s-1)的影響。
(1)對上表數據用打點法作出曲線圖。
(2)從第(1)題曲線圖中找出兩種植物A和B在22℃時的光合作用速率。
(3)哪一種草本植物在熱帶環境中能較好地生活?為什么?
答案:(1)(2)略。(3)B。因為植物在較高溫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仍然能持續增加。
二、通過師生互動性習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有時候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常常會設置一些師生互動性的習題。如在學到必修模塊二《遺傳與進化》第三章第四節時,我設置了這樣一道習題。
【例2】 討論:動物的肥胖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這問題一出,全班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張三說是先天的,李四表示反對,他認為是后天的,王五對此又表示反對,真是各有各的說辭。最后,教師指出,書上有這樣一則報道可供大家參考:“據科學家研究,給有肥胖基因和無肥胖基因的小鼠喂同樣多的食物。結果,有肥胖基因的小鼠胖了,無肥胖基因的小鼠卻沒有。”學生聽罷,鴉雀無聲,紛紛陷入沉思中。這樣設置問題讓師生互動交流討論,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通過變式習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在學習必修模塊一《分子與細胞》第63頁的資料分析“物質跨膜運動的特點”時,我根據資料設置了這樣一道變式題。
【例3】 為探索植物吸水和吸收無機鹽的特點和關系,用相同的培養液分別培養水稻和番茄幼苗。培養一段時間后,分別測定培養液中各種養分的百分含量,并與原培養液(各種養分的相對含量為100%)中各種養分百分含量比較,結果如下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培養水稻的培養液,鎂離子的相對濃度比原來升高了,這是由于水稻 。
(2)培養番茄的培養液,鈣鎂離子和硅離子的濃度變化不同,說明: ;培養水稻和番茄的培養液中,硅離子的濃度變化不同,說明: 。這些都與根細胞上 有關。
(3)注意調節培養液的酸堿度并經常(每天2~3次)向培養液中 ,保證根細胞的 。
答案:(1)水稻吸收水的速率比吸收鎂離子的速率大;(2)同種植物對不同礦質離子(如鈣離子、鎂離子和“硅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不同種植物對同種礦質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載體的種類和數量;(3)充新鮮空氣;有氧呼吸。
學生要想順利答出此題,離不開分析問題,更離不開解決問題。他必須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才能解決題中所提出的問題。堅持下去,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四、通過舉一反三習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習題練習最忌做一個題,只會一個題,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此,我在教學中經常設置一些舉一反三的習題,讓學生先獨立完成,而后討論,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討論成果。這樣,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如在學習必修模塊二第三章第一節后,我設置了這樣一道習題。
【例4】 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A.DNA和RNAB.RNA
C.DNAD.DNA或RNA
答案:B。
要求:選項不變,改變題干,自己模仿出五道小題,然后,組內交流、討論,看誰最精彩。并以組為單位總結出遺傳物質與生物之間的聯系。
學生通過熱烈討論,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后得出:
模仿一: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C)。
模仿二: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B)。
模仿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
模仿四:細菌的遺傳物質是(C)。
模仿五:真菌的遺傳物質是(C)。
模仿六:動物的主要遺傳物質是(C)。
模仿七:植物的主要遺傳物質是(C)。
……
遺傳物質與生物之間的聯系是:
你看,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還得到了一個小小的知識結構,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科內知識的整合,真可謂事半功倍。
五、通過開放性習題的設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開放性習題打破了傳統習題的“封閉性”對學生的禁錮,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易于深化認識,從而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如在學完必修模塊一第五章第三節“細胞呼吸”之后,我設置了這樣一道題。
【例5】 有人以“綠豆種子的萌發與哪些因素有關”為題進行了實驗探究,以下是實驗探究中的兩個步驟:
(1)提出問題:干燥的綠豆種子不能發芽,浸沒在水中的綠豆種子也不能發芽,而潮濕的綠豆種子在合適的溫度下才能發芽。那么,綠豆種子萌發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作出假設:請圍繞“綠豆種子的萌發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你的兩個假設。
假設一: 。
假設二: 。
注:只要答案合理,均為正確,不存在標準答案。
誠然,一次習題練習很難將每類題型都涉及,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有機地設置兩至三種。有時候,一種題型可以培養多種能力。只要我們認真堅持,長此以往,學生的諸多能力也就逐步培養起來了。
以上,僅是筆者的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做法,愿與同行們進行交流、共勉,若有不妥之處,還望指出;也愿與同行們一起不斷改進自己的思想和做法,使我們和我們的學生一起一步步走向成功。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