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學問題,用科學批判和理性質疑的科學精神去審視舊的科學問題,充分發揮創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學問題,會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質疑精神、突破權威的觀點和發現真理的成長史實,鼓勵學生對教師知識、課本內容及專家觀點提出質疑,促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和善于發現問題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愛問”,“會問”。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
在教學中,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努力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用各種情境激勵學生勇于提問,鼓勵他們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教師要欣賞學生的奇思妙想,給他們創造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他們養成勤于思考、愛問“為什么”的習慣,讓學生學會用質疑的眼光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還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性的東西,對此教師可多講一些科學家向權威挑戰而獲得成功的事跡激勵他們。
例如,“多利”羊從出生到死亡,一直備受關注,有關“多利”羊親生母親到底是誰的話題學生也非常關心。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自然會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三只母羊在“多利”羊誕生的過程中分別起什么作用?“多利”羊長大后像哪只母羊?細胞核在生物體中有什么作用?等等。教師以問題為紐帶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以啟發學生產生問題開始,以新的問題產生結束,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
情境是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引子,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精彩的情境誘發學生產生問題,如聽故事、做游戲、看課件、做實驗等都可引發學生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激發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講“血管的結構特點”時,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血液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流動情況,接著教師對學生說:“看了血液在各種血管中流動的情況之后你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想提出嗎?請大家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在學習“人體的激素調節”時,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巨人癥、呆小癥、侏儒癥和甲狀腺腫大的圖片,學生看完之后,腦海里自然會有許多疑問,此時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同時鼓勵學生提問。
三、放手給學生,留給學生更多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備課,還要認真備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作出適當的選擇,可講可不講的,堅決不講,放手給學生;必須講的,盡可能少講,留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我常以故意設置障礙、留出疑問、露出破綻作為切入點,給學生提供“有問題可提”的機遇。通過一系列悉心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了凡事問為什么的習慣。與此同時還可引導學生辨別分析錯誤的解法,讓學生在辨析錯誤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實踐證明,經常讓學生辨析錯解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經常留一些漏洞,甚至故意出錯,促使學生提高警惕性,養成用質疑的眼光看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引導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所提的問題有沒有探究性。可以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集中起來并歸類,認真思考哪些問題很值得探究;哪些問題不能探究;哪些問題探究性不夠好,建議做怎樣的完善;哪些問題當前還無法探究,并分析原因。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一位學生提出:“植物細胞會出現失水的情況嗎?”另一位學生提出:“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失水?”通過討論,大家都覺得第二個問題更有探究價值。
學生在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后,再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會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產生,對他們是莫大的鼓舞。這會更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從而提出更多有探究價值的高質量的問題并付諸于探究活動,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為以后的科學研究備足后勁。
當然,讓學生“會問”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是通過簡單的指導便可完成的,而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作。它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它需要增加學生多方面的學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因為一個人提出的問題的數量和質量與他的學識的多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外,還需要學生知道“疑”與“問”的價值。只有當學生深刻領悟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時,才能自覺、主動地從提出問題中求取智慧,獲得發展。這對教師既是一種促進,也是一種挑戰。一方面,通過分析學生提出的問題的質量,教師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知道他們的思維特點,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學生課堂上隨時發問,對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應變能力、課堂調控藝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紀是競爭激烈、創新不斷的世紀。面對知識更替周期日益加快,新問題層出不窮的世界,教師應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才會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愿望;有了問題,才會有創新。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教會學生質疑問難,使之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并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甚至終身,是我們生物教學成功的關鍵。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