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閱讀能力是指通過閱讀生物學資料,獲取生物學知識,理解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在生物教學實際中,發現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善于閱讀,很多學生只是對教材知識死記硬背,然后在解題時生搬硬套,有的學生甚至連教材內容都讀不懂。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生物學閱讀能力的有效訓練,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
在教學實際中,可以從課前閱讀、課中閱讀和課后閱讀三個方面來對學生的生物學閱讀能力進行有效訓練。
一、課前閱讀
課前閱讀即預習閱讀,是學生在教師還未授課時事先閱讀教材,主要由學生自讀。針對授課內容,教師最好能先向學生展示學習目標,并精心設計預習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例如,學習“染色體變異”時,可設置以下預習問題:①染色體變異可分為哪幾類?②常見的染色體結構變異有哪幾種?③染色體結構變異會產生什么結果?④什么叫做染色體組?⑤什么叫做二倍體?⑥什么叫做多倍體?……有了這些問題的指引,一方面學生在心理上能夠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閱讀教材,另一方面學生在梳理教材內容時也更加容易,能夠提綱挈領,了解全文。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在預習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可以在聽課時有針對性地重點聽講,極大地提升閱讀效果。
二、課中閱讀
課中閱讀需要將教師講讀與學生精讀結合起來。教師講讀是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和解惑,與學生的預習閱讀相比,知識脈絡更清晰、知識理解更深刻。首先,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例如,學習“單克隆抗體制備”時,可提出問題:“如何讓B淋巴細胞在體外培養條件大量增殖,獲取大量化學性質單一的抗體呢?”其次,教師可利用教材插圖,引導學生將圖文結合起來對照閱讀。教材插圖,尤其是結構示意圖和反應過程圖解,可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微觀內容宏觀化、繁雜過程條理化。圖文結合起來對照閱讀,不僅可使學生深刻理解文字知識,增強圖表閱讀和分析能力,還可幫助學生發掘其中隱含的知識,例如ATP結構式圖解中隱含著與RNA在結構上的區別和聯系;有絲分裂周期圖中隱含著分裂間期經歷時間比分裂期經歷時間長的信息。再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易混淆的內容進行對比閱讀。對比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與其他事物相區別。對易混淆知識進行對比閱讀,再進一步加以列表比較等,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并加以準確記憶和靈活應用。
學生精讀是在教師的講讀和引導下,分段閱讀教材,對于預習閱讀中難以理解或理解膚淺的文字再次閱讀,尤其是對重點知識進行推敲斟酌,以全面理解和記憶相關概念、原理或規律的實質。為了提高學生精讀的有效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教材中進行適當的標記、加注。如用紅色筆劃出重要知識,藍色筆劃出一般知識,用下劃線標記普通段落,用圓圈、星號等標記出關鍵性字詞等。對于難以理解、需要提煉歸納或前后有聯系的知識,可在教材相應空白處加注文字說明,以梳理和完善知識體系,便于復習閱讀。如在學習“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時,在其過程示意圖對應時期下增補染色體數目、DNA數目和染色單體數目,幫助學生理解其數目變化規律。又如學習“染色體變異”時,此節教材中沒有“細胞內個別染色體數目增加或減少”的實例,但在“人類遺傳病”一節中講到21三體綜合征這一典型實例,就可把它加注在旁邊。
三、課后閱讀
課后閱讀主要是學生的復習閱讀和拓展閱讀。課后復習時,一方面教師應給予適當的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完成情況來檢測自己的課堂學習效果,然后回歸教材進行復習閱讀,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教師可將同類知識進行整理,形成體系,讓學生進行專題復習閱讀。以酵母菌為例,教材中涉及下列幾方面:(1)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2)酵母菌的出芽生殖,(3)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4)果酒的制作等,將上述知識整理到一起,可使分散的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訓練學生的綜合閱讀、分析能力。
由于生物學科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教師也應指導學生做好拓展閱讀,可利用教材中“知識海洋”、“相關信息”、“知識拓展”等欄目,也可利用學科相關的報刊雜志等。學生在閱讀后最好能進行復述和評價,這樣不僅能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良好的生物學閱讀能力不僅關系生物學科教學效果的好壞,也使學生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終生受益。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堅持合作,有效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閱讀能力,從而帶動其學習成績的全面提高。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