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假的真不了
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假性互動”現象比比皆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顧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題,而學生被動地聽課,被動地以“嗯、啊”應和,時間一長,必然厭煩;有的教師提問的質量不高,絕大部分問題是引導學生回憶的,很少觸及思維層面,更不用說創新與探究了;有的老師課堂上要求學生回答“對”與“不對”,這種類似“打乒乓球式”的一來一回,引著學生“鉆圈套”,學生就是有回應也如小和尚念經,只見嘴動,沒有心動;有的教師則用娛樂游戲來作秀,秀完之后,所剩知識能力一無所有;有的教師則視學生的奇思怪想為“大逆不道”,譏諷他們不切實際,異想天開,從而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凡此種種,都屬“假性互動”,如何“打假”?值得探索.
二、探源:導致師生假性互動的思想根源
1.“師道尊嚴”,左右教學
傳統教學視教師為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者,學生則是“被看管的羔羊”,教學成為教師單向輸出信息的過程,學生被動參與,課堂氣氛沉悶.這種互動模式下,學生的心態是消極被動的,教學效果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2.按部就班,拒絕生成
善于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獨立的表現,而獨立性又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新課標強調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提問的時空,可現實中,教師擔心學生攪亂了自己的教學流程,更害怕自己無言應對,特別是公開課上更是擔心出丑,出現“一動就亂”的狀況.其實課堂的動態生成是可貴的教學資源,就是教師回答出來也可以放到“問題銀行”里,作為今后探究的課題.
3.陳舊思維,尊奉教材
新課程的教材盡管體現了嶄新的教學理念,但有些內容還是脫離學生生活現實的.教師不認真分析教材,一味地照搬情境,機械地照本宣科,只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這樣設計的課,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基礎好的學生發展受到抑制,學生被囿于課堂,唯標準答案是尊,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擺布,等著老師來講題,而不是主動地思考,從而導致互動效果極差.
三、方向:把握互動視角,關注學習品質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數學教學中建構符合新課標理念的師生互動有益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加快學習品質的個性化發展與良性培養.
1. 認知引導
即通過師生的知識交流來實現特定認知目標的教學策略.
(1)設置情境.特定的問題可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創新意識.情境要“真”,符合學生的生活理解;問題要“精”,便于舉一反三;問題要“新”,能啟發學生從新視角去探究;問題要“活”,答案的開放性便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
(2)巧妙提問.有效的提問是師生互動有效的保證.提問在內容上要盡量貫穿新、舊知識,便于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難度上應停留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通過努力夠得著,又不是太容易,使學生有探求欲.提問方式上要符合認識規律,由淺入深,使學生在步步為營中逼近真知;在對象上應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二次根式方程》課后有一題解方程:x+x-2=2,教材安排是讓學生學會兩邊平方解得答案.教師看到學生能用這種方法解得正確答案并學會了檢驗后,就提出:誰能不用兩邊平方的方法解方程?學生馬上陷入了沉思,有的學生就開始大膽地猜想:會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還是以往解方程的知識,而以往的知識此處又如何運用呢?兩分鐘后,有學生就提出了可利用等式性質移項得:x-2=2-x,利用根式性質可得x-2≥0,2-x≥0從而得出x=2,這種做法結合題目特點巧妙地利用了方程變形與根式性質,令人拍案叫絕.可見提問巧妙的必要性.
(3)適當反饋.積極的評價反饋是認知積極性的前奏.評價要以正面肯定為主,便于學生體驗到成就感,促進進一步思考.評價要適時,不必每答必評,同一問題可在不同同學發表意見后再統一評價,便于比較,形成真知.評價要“偏向”后進生,使后進生在班級中獲得充分的發展與進步,便于激活上進心,縮小班內成員的心理距離.評價要真實誠意,切忌心里一套,表面一套,因為學生的眼睛能感知到教師的誠意或虛偽.評價要把握認知的內容與策略層面,而不是簡單的一“好”到底,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2.情感誘導
人是情感的動物,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都是人的高級情感,在數學教學中把握情感脈絡,教學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1)體驗美感.數學是美的,比如(a+b)2+2ab+b2,極具對稱形式,是多么美的數學代數式!何不讓學生好好欣賞,玩味其結構,還愁公式記不住嗎?板書可以是美的,優美的板書把知識框架通過親切工整的字體傳授給學生.精心策劃教學的環節也是美的,它給人以音樂的節奏美.而幽默的態度,暗示的手法,巧妙地化解心理困惑則可充分展示教師智慧之美.師生相互理解,更能體現人際關系的和諧之美.
(2)積極期待.教師積極的暗示,善意的期待能引領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激活學生的上進心.師生積極的情感互動可從教師的期待起步,由學生的積極回應延續,又在教師的適時強化中升溫,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激發理智感.新穎、別致的問題呈現方式,可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恰當的目標,合理的要求可促進學生產生勝任感;引導探索,把握難度可促其進入欲罷不能的狀態.
3.人格感召
有一次,一位教師出了一道代數題:已知|x+y-1|+|xy-3|=0,求x3y+xy3的值.一個同學馬上陳述了他的答案:
x3y+xy3=xy(x2+y2)=xy[(x+y)2-2xy]=3(-5)=-15
當學生的回答博得掌聲時,下邊發出了一個不同的聲音,有人提出x2+y2不可能是-5,因為它是非負數.大家都用異樣的目光看著老師,言下之意,教師被同學“將”倒了,此時老師可能會“狡猾”地說:“我這是在考察大家的智慧呀!”但教師卻說:“這次孫老師真沒有想到,太謝謝了!你幫我發現了命題中的考慮不周.”同時又表揚了這位同學敢于追求真理的態度,真誠的態度使教師贏得了全班同學的信任,大家感受到教師的謙遜,領悟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四、對策:探求互動策略,提升學習質量
1.更新思路,優化互動渠道
有一位特級教師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條不斷流淌的小溪.”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不帶有教育性,所以教師應該以崇高的師德和精湛的教學來構建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境界發展.
(1)下放“提問權”
我們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學習狀態之中,讓教師也同樣體驗與學生心心相印的生命激情,從內心深處消除師生間交往的屏障,進入一種開放的、多元的、互相包容的心理環境之中.
(2)答錯“無罪責”
為了鼓勵學生多向信息交流,我們允許學生錯了重答、補答,有不同意見允許爭議,鼓勵學生向教師、向教材、向權威挑戰,以此形成學生思維發展的原動力,引發情感體驗的內動力,激起積極探究的創造力.
(3)實施“三不講”
平時我們總有一些老師對學生的錯誤是每題必講,每題都由自己講,我們學習“杜郎口經驗”,實施“教師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不提問不講,有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有效地發揮了互動時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提升了課堂講解的含金量.
2.支持關愛,促進生生互動
(1)物理環境的安排
溫暖的學習環境、良好的班級氛圍的創設,學生間更容易相互激勵、默契配合以共同提高.
課桌布局.互動教學以雙向甚至多向的溝通為特征,傳統的“排排坐”、“秧田式”的課桌椅布局不能適應互動的要求,可根據需要進行兩桌合并、4-5人小組的布局.
課堂氛圍.放著輕音樂的課前氛圍,擺著鮮花的講臺裝點出溫馨、活潑的教學環境,把師生帶入濃濃的生活氣息中,有益于展開教學互動.
生活模擬.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和諧、適度地進行人際交往,產生探究的動力.
(2)心理氛圍的設置
首先,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想說就說”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多樣化的解題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合適的解題方法.在互動中,學生之間都獲得平等交流的機會和權力,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發展,有利于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3)動態資源的生成
動態生成是對教學過程中預先計劃性、規定性的有益修正和發展.一個真實有效的教學過程不應該是靜態死板地執行教學流程的過程,而應該是充滿靈性的動態生成,積極互動的過程.
一次我出示一道應用題,讓一個女生讀,她讀得繪聲繪色,大家聽得很舒服.讀完,我問,讀得好不好,大家異口同聲:“好!”,可這時一個聲音在下邊嘀咕:“好個屁!”哪有這樣的學生,純屬搗亂嘛!細一看,原來是全班最愛貧嘴的陳吉良,我不由得怒火中燒,但轉而一想,他是個老油條,不可能一下改變他,說不定他這么說有他的理由呢!于是我就說“陳吉良,你能說說她為什么不好嗎?”“語文中才要這樣有感情讀的,這里的感情不是自作多情嗎?數學題還是平淡朗讀,注意讀出重音好.”他說得似乎有板有眼.于是我問他能不能讀一下?果真他讀得清楚明了,還突出了重音,把數據的重點都體現出來了,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但我又說:“你的語言能力很強,不過要注意不要太臭哦!”又一陣笑聲,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也頭,后來他在課堂上再也沒有這樣“放冷槍”過.我覺得這是我教學生涯中的精彩一筆,使我領悟到動態生成的教學與教育的魅力.
五、結語:還數學以本真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師生互動不是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你來我往,更不是機械的做作,形式主義的作秀,來提高一些所謂的“分數與成績”,而是一種“生命本性”的存在方式,更是師生間相互理解的“生命潛力”的有力激發.只要我們一如既往把握新課程理念,初中數學課堂一定將凸現教學的本真,呈現互動式精彩,使數學教學真正走進素質教育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