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 “圓和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三種:(1)相離;(2)相切;(3)相交.其判斷方法有兩種:其一,根據圓和直線的交點個數判斷;其二,根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判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用下圖顯示這三種關系:
由圖易知:(1)當d>r時直線與圓沒有交點直線與圓相離;
(2)當d=r時直線與圓有一個交點直線與圓相切;
(3)當d<r時直線與圓有兩個交點直線與圓相交.
這兩種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方法中,第一種是數據法,第二種是圖形法,用數據與圖形這種“數形結合”的方法判斷直線與圓位置關系,從數學概念理解上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結合”的數學思想,二者相輔相成.但“數”與“形”的兩種定義之間有聯系嗎?當d=r時,直線與圓確實只有一個交點嗎?如何證明?
課本上對此沒有詳細證明,在常規學習中,這“數”、“形”二定義的淵源也不斷被忽略,二者之間真的沒有溝通點嗎? 如果只是畫圖證明,不嚴謹;如果單憑感覺,不能說明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證明“當d=r時,直線與圓相切”這樣一個命題(及其逆命題)呢?為了挖掘概念學習之源,筆者給出以下兩個命題的證明,以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兩種方法的相通之處,并培養嚴謹的數學學習習慣.
命題1 如果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d=半徑r,那么直線l是圓O的切線.
圖2
已知:如圖2,⊙O中,OP⊥直線l,垂足為點P,且OP=圓半徑r .
求證:直線l是圓O的切線.
證明:∵OP⊥直線l,垂足為點P,
∴線段OP表示點O到直線的距離.
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定義“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相連所得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若在直線l上另取任意一點Q,則QO>OP.
∵OP=圓半徑r,
∴點P是圓上的點.
∵QO>OP(即OQ>r),
∴根據點和圓的位置關系即知,點Q在圓O外.
由Q點的任意性可知,直線l上除P點外的所有點,都在圓O外,此時,只有點P在圓上,即直線與圓只有一個交點P,
∴直線和圓相切.命題得證.
說明:命題1即圓的切線判定定理——經過半徑的外端并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命題2 如果直線l是圓O的切線,那么圓心O到直線的距離d=半徑r.
圖3
已知:如圖3,直線l是圓O的切線,且過點O的線段OP⊥直線l, 垂足為點P,
求證:OP=半徑r.
證明:(以下用反證法證明直線與圓只有點P一個交點)
假設直線與圓的交點是點Q,連接OQ,則OQ=r,此時點Q在圓上.
∵直線l與圓O相切,
∴直線l與圓O只有且只有一個交點,即點Q.
∵OP⊥直線l,垂足為P,
∴在直線l上的所有點與點O的連線中,OP最短,
則 OP ∴OP<半徑r. ∴直線l與圓O相交,則直線l與圓O有兩個交點, 與假設矛盾. 因此直線l與⊙O的唯一交點是點P. ∴點P既在圓上,又在直線上. ∴OP=半徑r,命題得證. 說明:命題2即圓的切線的性質定理——圓的切線垂直于經過切點的半徑. 在常規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容易忽視“d=r直線與圓相切”的證明問題,不去注意“為什么當d=r時,直線與圓就只一個交點呢?”浮躁的學習不易培養嚴謹、深入的思考習慣,對概念的淺層次理解也容易造成浮淺的基礎.因此,重視基礎概念的學習,重視概念中各因素之間的轉化過程,深入掌握數學思想是我們學習數學、攀登高峰的奠基石,不可視之為當然. (責任編輯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