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改倡導探究式教學,也立足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我們數學教師有必要依據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認真研究教學藝術,并且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努力點燃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發展智力的目的.
在培養學生興趣的主要途徑上,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人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引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鼓勵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高興趣.
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自己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想……調動學生全身心參與的機會,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參與意識,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激趣樂學的目的
第三,設計懸念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懸念是一種學習心理機制,它是由學生對所學對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決它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使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欲得不能,欲罷不忍,增加探求新知識奧秘的興趣.
第四,巧妙結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
一堂好的數學課不但是“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而且還要“課結束,趣猶存”,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結束時,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總結,不僅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還能鞏固知識,強化興趣.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節課的教學推向高潮,給學生留下一個激發興趣的懸念,讓課開始引人入勝,課結尾扣人心弦,整個教學過程就會非常協調完美.
第五,讓學生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認知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非常關鍵.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七種層次.當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某種成功時,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更能讓學生表現強烈的學習興趣,沒有什么東西比讓學生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誘導學生,點撥學生,幫助學生學習活動獲得成功,就可以使他們深信自己的力量,就會對數學更加感興趣.引導學生通過智力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取得成功,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第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的情感是師生交往的基礎,更是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的關鍵.熱愛學生是進行數學教學的前提,教師主導學生情感,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有效途徑.只有教師的情感傾于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才能夠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第七,多多表揚,及時疏導.
及時給學生一些鼓勵,支持的話,對學生優異的成績表示肯定,對學生正確的行為做法表示認可,在日常的教學用語中,經常加上表揚的語氣詞 “太好了!”“你真棒!”“不錯”“很聰明”等等表示你的肯定和認可.讓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第八,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教育教學中,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實地應用知識的環境,使學生在一次次實際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是有實際意義的,從而提高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應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九,努力提高個人的教育教學水平.
在備課上下工夫,努力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有些教師總是抱怨數學課堂沒有生趣,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自己沒有下工夫.比如在創設問題情景時以游戲故事等多種形式引入,讓學生把課間玩的心收回課堂,積極投入到思考中來,吸引學生的眼球.總之,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以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學好數學.學習興趣的產生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往復循環的過程,不是一次形成的、動態過程,此外,學習興趣的形成還有個體差異,這些都要求教師有必要依據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讓他們成為新世紀的人才.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