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成功的課要做到引人入勝,精導妙引,回味無窮.但在新課程實施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照搬“情景設置”——“學生活動”——“數學建構”——“數學應用”的教學模式,把課堂小結流于形式,并沒有使小結達到它應有的效果,課堂小結是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響到一節課的整體效果.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良好的課堂小結可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產生畫龍點睛、啟迪智慧的作用,收得好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對課堂小結的方法進行探討.下面談談我從教學實踐中得到的如何進行課堂小結的認識.
一、歸納總結式
歸納總結式,是指教師在小結一節課的內容時,運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或者結合簡單明了的圖表,把所學知識加以整理,使之系統化、清晰化.
比如:二次函數的內容非常零碎紛繁,在二次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教學結束后用表格的形式來小結歸納,清晰明了,便于理解記憶.
二、對比比較式
當學習的兩類知識有相似的共性時,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抓住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既能鞏固以往的內容,又能強化本課的知識,激發學生從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加深理解.
比如學習菱形的性質后,小結時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把菱形和矩形進行比較:(1)邊 ;(2)角 ;(3)對角線; (4)對稱性 ;(5)面積.
邊矩形:對邊平行且相等菱形:對邊平行的四邊形
有比較就會有收獲,理解的就更透徹,同樣其他相似的概念也可以用比較的小結法使事物的性質、狀態、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三、分享交流式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活動理解教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結構,讓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做既能體現人本主義,又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且這種小結是開放的,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和感受,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課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形成了這樣的小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邊邊邊”和“SSS”.
(2)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邊角邊”和“SAS”.
(3)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角邊角”和“ASA”.
(4)兩個角和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角角邊”和“AAS”.
(5)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簡寫成“斜邊、直角邊”和“HL”.
三角形全等的證明思路
教師點撥注意點:SSA、AAA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時,必須有邊的參與,如果有兩邊一角對應相等時,角必須是兩邊的夾角.
通過他們自主歸納總結,既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又加深了他們對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問題型小結法
數學課內容多,知識點散,想要牢牢地掌握每個細節,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用問題的形式把難點、重點展示給學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他們積極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使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得到反饋,便于教師具體地指導學生學習活動.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學課時,用問題的形式將本課的知識點加以展示:
1.區別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關鍵是什么?
2.判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關鍵是什么?
3.如果 ( 5-m2) x2 + 3m x - 2 = 0是關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 那么 m的取值范圍如何求?
五、課外延伸拓展式小結法
對于一部分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拓展到生活中去,鼓勵學生去探索課本以外的知識,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所在.一節成功的課 ,除了有一定的達成度 ,還必須有一定的延展性 ,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可使學生感到“言已盡而意無窮”,把課堂小結作為聯系課內外知識的紐帶 ,是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擴展及辟“第二課堂”行之有效的途徑.
比如在“切線性質”這課的教學完成后板示:
某工廠中由若干個形狀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鐵板,已知∠ACB=90°,AC=3,BC=4.
現準備對兩塊鐵板余料進行裁剪,方案如下:
方案一:如圖1,裁出一個扇形,圓心為點C,并且與AB相切于點D;
方案二:如圖2,裁出一個半圓,圓心O在BC上,并且與AB、AC分別相切于點D、C;⑴分別計算以上兩種方案裁剪下來的圖形的面積,并把計算結果直接填在橫線上 .
按照方案一裁出的圖形面積是 ;
按照方案二裁出的圖形面積是 .
⑵寫出按照方案二裁出的半圓面積的計算過程.
將課本知識與動手實踐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既強化數學的概念,提高學數學的興趣,又使他們更熱愛生活,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數學是有用的).
數學教學無法可依,簡單的課堂小結不是幾種方法就能說清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進行總結,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畫龍還需點好睛,虎頭也要虎尾配,上得好,學得好這才是硬道理.如果開頭的藝術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么結尾藝術,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后之面,從而使學生步入人文精神之勝境.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