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英國格言:如果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要是演示給我看,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這句話道出了自主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意義。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這種需要,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呢?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科學的教學理念,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學習的環境,但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究。
一、設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發學生興趣
現在我們使用的蘇科版教材,在編寫上就力求具有趣味性,除文字敘述生動活潑外,還力求圖文并茂,并且安排了許多觀察和實驗的內容,這些都為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在備課時,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內容,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如在學習密度知識的應用時,可以設計一個“鑒寶”活動:教師拿出一塊鍍銅的鐵塊做“金元寶”,讓學生通過科學的辦法來鑒別;在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時,讓學生自己當一回潛水艇的“船長”;在學習了簡單機械后,辦一個古今機器大展覽,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上網、調查訪問等形式了解古今中外的機械和機器,再通過圖片或實物模型的形式展示自己調查的成果。這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二、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課堂是組織教學的主陣地,一節趣味橫生的物理課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估量。
1.充分利用物理實驗
實驗是物理的基本方法,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實驗是物理課程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思考、探索。除了課本上規定的實驗要做足、做好以外,我們還應該自己設計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簡單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實驗,還可以創造條件把一些演示實驗安排為學生的邊學邊實驗,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巧妙地設置懸念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始于驚訝和疑惑。”懸念和疑問,往往是科學探索的出發點。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平時也要用心搜集能誘發懸念的材料,還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從而巧妙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勵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如一上課就播放雜技演員睡在釘板上的視頻,告訴學生,其實咱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進行這樣的表演,你知道原因何在嗎?從而讓學生急切地想去探索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3.重視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教師的語言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講解條理清晰,比喻生動,循循善誘,情真意切,繪聲繪色,波瀾起伏,便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渴望,一步步把學生帶進科學的殿堂。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課外活動
物理知識的學習只有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才會更加生動而有趣。因此,除了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的事例外,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這個第二渠道,使物理學習更加生動活潑。
第一,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設計,可以創作出許多精彩的表演節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進行探究。
第二,設計物理燈謎,寓學習于娛樂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謎語大全》等書籍上有一些與物理相關的謎語,如景德鎮——瓷(磁)場;打離婚——絕緣;山窮水盡——斷路;俺大人不在家——電;孔明的兒子拍照——小孔成像。這些謎語雖與物理相關,但缺乏科學教育意義,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編寫燈謎,突出其物理意義。例如,隱隱約約一幅畫,畫中柳條卻倒掛,你追我趕眾少年,腳在上面頭朝下——小孔成像;摸不著,看不見,推著機器隆隆轉,能驅寒冷送溫暖,可使黑夜變白天——電能;來無影,去無蹤,能傳景,能傳聲——電磁波。除了將物理概念編成謎語的形式外,教師還可以把某些物理習題改編成燈謎的形式。例如,立方木塊水面漂,不深不淺浸半腰,不知體積和質量,卻問密度是多少。這些活動都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
第三,設置形式多樣的課外探究活動。
我們可以針對身邊的物理現象,結合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點,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調查和探究活動。如在學習聲現象時,開展“追查噪聲源”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學校周圍的噪聲源,提出降低生活中噪聲污染的辦法。這樣的活動,既幫助學生鞏固了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作為現代的教師,應該明確: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體驗、發現、感悟的過程。而要想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科學知識,就要努力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教得更明智、更藝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寧杰,宋月麗.心理學教程[M].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學[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魏日升,張憲魁.中學物理教材教法與實驗[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