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原理最早由法國科學家皮埃爾#8226;德#8226;費馬在1660年提出,又名“最短光時”原理。它是幾何光學的基本定理,用變分法可以導出高中階段所學的幾何光學定律:光在真空中沿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若將費馬原理應用到求解直線運動的最值問題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圖1
【例1】 如圖1, 樹枝上P點停著一只烏鴉,地面上有幾個小蟲,那么,烏鴉從樹枝上飛下來吃地上的哪條小蟲再飛到對面的籬笆墻上Q點,它飛行的路程最短。
解析:將地面視作平面鏡,籬笆上的Q點在鏡子中的像Q′點關于鏡面對稱,PQ′兩點之間直線段距離最短,PQ′交鏡面于O點,OQ=OQ′,從圖中可以看出,烏鴉選擇右邊第三只小蟲,飛行路程最短。
【例2】 (第20屆全蘇中學生物理奧賽題)快艇系在湖面很大的湖的岸邊(湖岸線可認為是直線),突然系艇的繩松脫,風吹著快艇以恒定的速度v=2.5km/h沿岸與湖成θ=15°的角漂去。若人沿岸以速度v1=4km/h行走或在水中以v2=2km/h游去,問能否追上快艇?當快艇速度最大為多大時總可以追上?
本題除《數理天地》2007年第10期和《數理化學習#8226;高中版》2010年第4期馬樹奇老師給出的幾種解法以外,還可以利用光的全反射性質求解。
圖2
解:假設快艇漂至P點,將人比作一束光線,人在河岸上行走的速度相當于光速,在湖里面游泳的速度相當于光在介質中的速度v,根據費馬原理可知,光總是選擇最短時間的路徑傳播,當人恰好追上快艇時:
臨界角:sinC=1n=12,C=60°。
代入解得:vM=22(km/h)。
所以當快艇的漂行速度與湖岸成15°夾角,速度不大于22km/h時,人都能追上快艇。
【例3】 已知:汽車在草地上的行駛速度為v1=40km/h,在沙漠中的行駛速度為v2=30km/h,假設草地與沙漠的分界線平直,若汽車從草地中距分界線垂直距離為3km的A位置出發前往沙漠中距分界線垂直距離為8km的B位置,A位置和B位置與分界線的垂足距離BC為10km,求汽車應該在什么位置過分界線用時最短?
解法一:
假設汽車從CD之間的某點O點通過時
t=AOv1+OBv2
=x2+3240+(10-x)2+8230
求解x為在0至10km之間某值時,t取最小值。但此方程的求解遠遠超過了中學生的解題能力。
解法二:
如果將汽車比作光線的話,那么草地和沙漠的分界線就相當于空氣和某種介質的界面(如圖4),此介質的折射率n=4/3。根據光的折射定律可知:
n=sinisinr=xx2+32
10-x(10-x)2+82=43,
化簡后可得:x4-14x3+49x2-288x+1008=0,
最后整理得:(x-4)(x3-10x2+9x-252)=0,
得一解:x1=4(km)。
結合高中數學必修1中函數與方程的關系:方程f(x)=0的解對應著函數y=f(x)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方程x3-10x2+9x-252=0在[0,10]是否有解,可轉化為判斷函數f(x)=x3-102+9x-252在[0,10]內與x軸有沒有交點;利用導數,研究該函數的性質,得出該函數在區間[0,10]上的極小值即最小值大于0,從而得到函數f(x)=x3-10x2+9x-252在[0,10]內與x軸沒有交點,即方程x3-10x2+9x-252=0在[0,10]內無解,所以汽車在距出發點在分界線上的垂足4km的位置過分界線用時最短。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解決直線運動中的最短時間問題時,將物體的運動比作光的傳播,利用“最短光時”原理,可以直接確定運動路徑,從而簡化解題過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竹錦霞.費馬原理與運動性最值問題探討[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3).
[2]馬樹奇.妙趣橫生源于“圖”[J]. 數理化學習,2010(4).
[3]馬樹奇.一道賽題的簡捷解法[J].數理天地,2007(10).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