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學”?筆者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指能夠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學過程,即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最高的教學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發展歷程
有效教學的發展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眾所周知,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A.Comenius)所著《大教學論》對教育影響是巨大的。夸美紐斯主張所有年輕人,不論男女,不論尊卑貧富,都應該到學校接受教育。一個教師可同時教授眾多的學生,從而達到有效教學,這是有效教學的第一階段。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有人對第一階段的有效教學產生了質疑,而此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作為一名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提出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鼓勵兒童主動地探究,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從做中學”。這到了有效教學的第二階段。
有效教學的第一、二階段都沒有真正地實現有效教學的理想。現代的有效教學突顯出“設計意識”和“反思意識”。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都是有效教學第三階段的理論支撐。
二、中學化學課堂中有效教學的實施
1.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強烈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人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更何況高中學生還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讓他們學好化學,首先就是要培養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通過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化學故事、化學謎語、生活事例、多媒體等來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淵博的知識、風趣幽默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態度、高尚的情操、對學生殷切的期待,都會讓學生喜歡上老師以及化學這門課程。
2.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教師要關心了解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特長、優點,同時發現他們各自的短項、不足之處。例如,有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強,對較難的化學原理、概念等理解能力強,接受快。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在實驗室做實驗時,實驗設計科學,操作規范,觀察能力強。也有的學生記憶力強,對化學學科中的一些要記憶的知識,如元素周期表中要求記住的元素名稱、符號等過目不忘。也有的學生雖然悟性不如其他同學,成績不突出,但關心集體。教師要表揚、鼓勵、肯定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和認識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符合他們自身實際的要求的作業,如分層作業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變得“要學”。
3.創設豐富的化學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
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豐富的化學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連。如在學習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時,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紅酒已走進尋常百姓的家中,但市場中有部分紅酒是假酒,如何鑒別真假紅酒呢?有人提出在少量酒中加入碳酸鈉或碳酸氫鈉,觀察紅酒是否變色。這個方法科學嗎?原理又是什么呢?通過問題情境,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猜想,并設計探究實驗來驗證猜想。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讓每一位學生“樂學”。
4.“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本,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更新極快、新信息大量涌現的時代,突顯出個人的學習能力的重要性,這就更需要培養出會學習、有較強自學能力的人才。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創設各種能促進學生學習、質疑、思考的化學情境,使學生能通過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建構新的知識框架。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先自學教材,遇到困惑之處,可通過網上查閱資料,到圖書館查閱書籍、雜志,與同學交流討論等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學習、分析、提出疑問,課堂上,圍繞共同的問題,展開討論、探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地點可選在教室或化學實驗室或者室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自學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善學”。
5.發揮化學實驗的魅力,使學生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學校優良的實驗條件,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走進實驗室。任何一名學生,即便是個別學習困難生,在走進實驗室時,都會流露出興奮、愉悅的眼神,這反映出中學生對實驗的喜愛之情。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學生根據各自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做化學”的活動,親歷探究過程,使學生活動“知情合一”并“再創造”出新的知識來,讓每位學生“活學”。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化學課堂的迫切需要,是每一位中學生的迫切需要,是進一步提高21世紀公民科學素養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位中學教師的迫切需要。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