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在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學科,從化學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了它與生活之間不可割舍的關系。尤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化工產業的逐步深入,使得現代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樣樣都離不開化學。而化學學科也正是在生活中反復的實踐,獲得更多的經驗,才能逐步地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使得學科進一步得到提升。因此,把生活化的知識融入初中化學的課堂之中,對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同,改變很多學生心目中“化學就是各種抽象的化學式與分子式”的觀念,使得學生的學習有一個真實的載體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很多初中生學習化學都感到困難,很大原因是感覺化學太抽象,而教師又不能很好地將化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導致學生處在一個“空中樓閣”般的學習境地。所以,要想改變目前的現狀,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把生活與化學相互聯系起來,讓生活走進化學課堂。
一、開放課堂教學,讓化學課堂走進生活
要提高化學教學效率,必須要讓化學課堂走進生活。因為學習化學,課堂45分鐘顯然是不夠的,而在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知識都可以作為學習化學的著眼點。例如,學習金屬元素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這些元素并且觀察他們的性質,包括各種金屬生銹過程中顏色的變化,從而了解很多金屬表面需要刷漆、涂油或者鍍錫、鍍鉻的目的等。學習二氧化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滅火器的原理;學習二氧化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資料,可以給學生解釋為什么很多露天的石刻都會毀損嚴重,為什么很多酸雨集中區的土壤上種植的作物生產效率都會迅速下降。又如越是表面光亮的菜刀,其質地越是不好。那種銀白色的刀往往是不銹鋼制造的,用百煉鋼制造的刀是最好的,其硬度和韌性都很好。而優質的菜刀,表面是黑色或幽藍色的,這和淬火方式的不同有關,藍色是形成Fe3O4保護層,一般的淬火形成的是黑色保護層。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一下子就感覺到,原來化學離生活這么近,這樣就找到了學習的支撐點。
二、課堂舉例要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化學課堂
化學,是一門源于生活的科學,生活中的化學,化學中的生活,可以說生活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化學課。因此,教師在化學課堂中列舉的例子一定要立足于生活實際,尤其是要貼近當地生產生活實際,例子要本著“貼近”原則,比如講硫酸銅時,如果是農村的中學,我們可以講授硫酸銅是波爾多液的主要成分,而波爾多液是一種保護性的殺菌劑,可有效地阻止很多作物病害的孢子發芽,防止病菌侵染,并能促使樹體葉色濃綠、生長健壯,提高樹體抗病能力;如果是城市的中學,因為城市家庭很多都有養觀賞魚的習慣,我們可以講硫酸銅的作用:防治某些金魚的病害,如魚的原生寄生蟲病,如體外寄生的鞭毛蟲、纖毛蟲、吸管蟲、中華魚蚤等[1]。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向學生介紹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會使教師的講課更有聲有色,學生也會聽得津津有味,這樣,課堂效率自然更高。
三、開展第二課堂,讓生活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傳統的化學教學主要分為兩大場地,一部分在課堂上,主要講授理論知識,一部分在實驗室,主要傳授相關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化學課程是受應試思想影響最為嚴重的科目之一,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化學課堂組織形式基本沒有任何變化,即使有變化也不過就是更新了部分教學儀器,教師的綜合素質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教學的核心理念并沒有改變。而生活化走進教學課堂,是一種理念上的改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們在第二課堂中把化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2]。例如,組織學生成立課外化學與生活興趣小組活動,做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實驗,看化學科學普及的電影片、錄像片,參觀化學工廠,收集整理化學與生活謎語,走進社區書寫化學與生活關系的黑板報等等,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與生活原來如此緊密,而且是那樣的豐富多彩,使學生努力學好化學[3]。
化學是基于生活實踐的認識而產生的一門應用型學科,其產生與發展永遠不可能脫離生活的范圍。而初中化學課堂同樣也是,離開生活的例子、實驗都不可能是學生最愛學的,當然更不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所以,將化學與生活相聯系,用貼近生活的例子、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才能最終讓學生感覺到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硫酸銅[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60.htm,2011-12-30.
[2]李英豪.如何開展化學第二課堂活動[J].新教育,2009(8).
[3]楊鳳群.淺談初中生化學實踐能力培養[N].黔東南日報,2010-5-22.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