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工作在農村的化學教師,針對學生基礎差、自學能力各方面有所欠缺等情況,為了更好地教好他們,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學會如何獲得知識,我認為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獲得間接知識的最佳方法之一,下面從三個方面淺析筆者在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養學生課前閱讀的習慣
課前閱讀,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預習。筆者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發現,由于學生的自覺性差,并且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而使課前閱讀得不到落實。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真正讓學生做到課前要閱讀,讀后有收獲。
首先,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并渴望獲得知識。例如,在課前,可結合課文,先給學生講一些化學史料或與化學有關的故事。如在布置學生閱讀“氯氣”一節時,可以給他們講以下史實:1915年4月份,德國軍隊在比利時戰場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氯氣,導致盟軍幾萬人中毒、幾千人死亡。又如可講述門捷列夫是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凱庫勒是如何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地提出苯分子的空間結構的等小故事,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在課前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
其次,要有具體明確的閱讀提綱。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課本知識,教師要鉆研教材,精心設計閱讀提綱,使學生明確閱讀范圍,并且明確通過閱讀要掌握或解決什么問題,逐步讓學生學會通過課前閱讀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從而自己慢慢學會提煉閱讀提綱,這也是一大進步。
再次,對學生的課前閱讀要落實檢查,使學生真正養成閱讀習慣。為了使學生的課前閱讀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必須輔以各種方法嚴格檢查,如可以通過課前提問、課前小練習或抽查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要求,學生的閱讀習慣就可養成。
二、教會學生課前閱讀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真正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中不但要重視文字敘述,更要重視表格、插圖。不少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只對課本中的文字敘述重視,但對課文中穿插的表格、插圖往往是一掃而過,而事實上,化學課本中的一些表格十分重要,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材料,而這些東西往往對我們學習課本知識提供了系統、有力的依據,不可忽視。例如,在學習堿金屬元素一節時,強調它們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表格上就有體現?;瘜W課本中的插圖由于簡單明了,便于理解,比起有些抽象的知識內容更易使人記住。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課本中采用了擬人的小插圖,使得失電子的抽象內容擬人化、形象化、趣味化,學生看后很容易就記住了。
其次,對有些知識內容,應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性閱讀,并采用類比、對比等方法去閱讀,真正做到融會貫通。例如,我在講解同位素與同素異形體、同系物與同分異構體的概念時,要求學生對比閱讀這些概念,同時促進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從而發現它們的異同點,正確地形成概念。又如在學習氮族元素一節時,要求學生結合鹵族元素采用橫向和縱向對比閱讀,這樣也會讓學生自身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對知識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課后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課后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課后閱讀能力的培養。
首先,在上完一節新課后,指導學生課后認真閱讀課文,然后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學完一章后,對全章知識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地總結,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其次,讓學生真正做到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在學生獨立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可讓學生再加強閱讀,特別是一些信息給予題,由于題目給出的信息往往是課本中沒有學過的,所以更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例如,在有機化學中,經常有一些信息題,學生就必須通過閱讀以后才能應用解決問題。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閱讀能力,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預期效果的。但是只要我們抓住課前閱讀、課堂閱讀、課后閱讀三個重要環節,再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我相信,一定可使學生的化學閱讀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