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常會遇到一些來自知識、方法或心理方面的障礙,而學生只有解決了這些障礙,才能使學習順利進行。
一、知識的簡單遷移
【例1】 氫氧化鋁具有兩性,既可跟強酸反應又可跟強堿反應,且均生成鹽和水,已知氫氧化鋅也具有兩性,請寫出氫氧化鋅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鹽的化學式。
在解題過程中,很多學生不認真思考,簡單地模仿偏鋁酸鈉的化學式,很快給出答案NaZnO2。答案顯然是錯誤的,學生并沒有認真思考鋁和鋅的化合價不同,正確的答案應是Na2ZnO2。故教師在教學時要加強對含氧酸根根價實質的提煉,提高知識的概括水平,以發揮知識的正遷移的積極作用,克服負遷移的消極作用。
二、不會用化學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化學計算題實際上是數學應用題,許多學生一看到計算題就頭痛,不知如何下手。其實,化學計算題主要是依據化學概念及化學知識由題設已知和未知之間建立數學方程,從而解方程可得。例如,在某未知濃度的30mlH2SO4溶液中加入50ml1mol/LBaCl2的溶液后,再加入1mol/L的Na2SO4溶液10ml時沉淀恰好達到最大值,求未知濃度H2SO4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學生一看這題目就覺得題中所給數字多且過程復雜,但如果認真思考,靜下心來讀懂題目所敘述的化學過程,就不難看出,本題復述的化學過程是:30mlH2SO4溶液和10ml1mol/L的Na2SO4溶液恰好和50ml1mol/LBaCl2的溶液完全反應。顯然,抓住反應過程,解題就容易多了。
三、忽視隱含因素
在解決化學習題時,對一些隱含因素學生不易發現,從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障礙。例如,在某無色溶液中,加入鋁粉產生大量的氫氣,下列各溶液中的離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很多學生錯選B,其原因是他們看題時只注意那些起明顯作用的因素,認為加入鋁粉能產生氫氣的溶液可能是強酸溶液也可能是強堿溶液。只要選項中的離子既跟H+不反應又跟OH-不反應就符合題意,而看不到B選項中的NO-3,當溶液顯酸性時,該溶液與鋁粉反應產生的不是氫氣,而是氮的氧化物氣體。學生容易忽視B選項中存在發生反應的隱含條件。
四、用數學的思維角度代替化學概念
化學的定量概念得出的數學表達式都有一定的化學含義,學生在解答時往往忽略這一點而造成失誤。例如,在1.5L40%硫酸溶液里(密度為1.30g/cm3),計算硫酸質量的方式有:①1.5×1000×40%×1.30;②1.30×40%×1.5×1000;③1.5×1000×1.30×40%;其中正確的是()。
A.①B.②C.③D.①②③
從數學角度上看,三個式子都是一樣的,但從化學意義來說,①和②是解釋不通的,只有③是正確的,故正確選項是C。
五、多余條件干擾
【例2】 把15ml0.55mol/L的K2SO4溶液、25ml1.1mol/L的KCl溶液和24ml0.55mol/L的K2CO3溶液混合,求混合液中K+的物質的量濃度。
有一部分學生審題后認為這是不同濃度溶液混合的計算,立即就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計算,算式為:(0.015×0.55×2+0.025×1.1+0.024×0.55×2)÷(0.015+0.025+0.024)mol/L,計算結果雖然正確,但計算麻煩,而有的學生一眼就看出三種溶液中的K+濃度相同,所以三種溶液無論以何種比例的體積混合,結果混合液中的K+濃度都是1.1mol/L,不用按常規方法計算,就可得出答案。這就排除了多余條件的干擾。
六、定勢思維的干擾
除去二氧化碳氣體中的氯化氫氣體,應選用的最佳試劑是什么物質?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生認為選用的最佳試劑是飽和的氯化鈉溶液,這是由于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實驗室制取氯氣的相關知識點復習的次數比較多,學生對“除去氯氣中含有的氯化氫氣體時選用的最佳試劑是飽和的氯化鈉溶液”比較熟悉,故一看題目就不假思索地選擇飽和氯化鈉溶液,這是由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而造成的。
七、緊張狀態的抑制
有的學生遇到重要考試時就怯場,并由于情緒緊張而不能正常解答,甚至本來已經完全掌握的知識卻一時都記不起來(臨場遺忘)。這說明緊張狀態產生了心理抑制。要避免上述情況,一要平時夯實基礎;二要輕裝上陣,在臨考前拋棄一切壓力,放松自己;三要樹立信心;四要進行自我調節,做深呼吸,盡量使自己有一種輕松舒適之感,這樣就能很快恢復正常狀態。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