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教授曾說過:“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边@是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必要性的最有力的詮釋,而且也不斷地激勵著教育工作者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1]。其實,自學能力就是一個人獨立學習并獲取知識的能力,甚至是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化學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擔負著豐富學生認識自然科學、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責任,因此各學校都非常重視。但傳統的化學教學,往往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師常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教法[2]。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素質教育逐漸占據了初中化學教學的主導地位,因此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理念,要改變以往重成績,輕能力的培養方式,而應當多措并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善于發現閃光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自學能力包括:獨立確定學習目標,對教師所講內容提出質疑,查詢有關文獻,確定自修內容,將自修的內容表達出來與人探討,寫學習心得或學術論文等[1]。對初中學生而言,首先需要給學生創建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否則,學生天天都是在被動地學習著,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自主學習,而且很多教師也不支持學生自主思考。一些學生問了一些與課堂知識無關的內容,很多化學教師都會說:“這個不是我們大綱范圍內的,不用掌握,先把課本知識學好,別的不要管”。這無形中就給哪些肯思考的同學潑了一盆冷水,因為他感覺自己的這些思考,根本得不到教師的重視,甚至真的感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久而久之,他就慢慢地不再獨立思考,而純粹成了教師傳授的知識的儲存器。實際上,教師需要發掘日常教學中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學生問的問題的確與所學知識無關,教師也要充分重視,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班級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思考氛圍,也只有有了善于思考的氛圍,才會有自主學習行為的可能。
二、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
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有比較強的集體主義精神與集體榮譽感,或者叫團體協作意識。當他們的組織遇到問題時,他們會認為這是集體的問題,關系到集體的榮譽,所以他們會努力解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比如,把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按成績、智力、愛好等均衡搭配起來,然后給各小組安排同樣的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小組間會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都想為小組爭榮譽,另一個是,小組內成員間相互彌補知識上的欠缺,取長補短。而且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要遠比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效得多,因此,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努力解決。這樣,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慢慢提高獨立思考能力,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上網查閱、咨詢、調查、交流等。
三、對自主學習的行動要給予適當獎勵,逐步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一種機制會引導一種潮流,好比一種行動都可以得到全班同學、全校教師、學生家長的認可和贊揚,那么學生必然會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反之,如果做的事情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還可能得到別人的訓斥,那么這種行動肯定不會有人去做。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校需要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對于那些肯思考,善于自主學習的學生,哪怕他們的成就很微小,或者真的只是對某一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提出了一點小小的自我見解,對某個化學反應提出了一點點新的改革,教師都要充分肯定,并且在精神和物質上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學校與家庭及時的溝通,讓家庭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環境,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
結語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教育,誰都無法代替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應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初中化學教育也不例外,任何課堂設計都需要圍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標,把學生打造成不僅可以學得會,而且還是個會學習的人。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