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起在中國科技館舉行的第二屆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上,國產4D科普影片《劍齒王朝》首次亮相京城,并將在年內登陸國內多家科技館和博物館。
早在2011年底,上海科技館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中央精神號召下,為了在制作科普大片上走“中國創(chuàng)造”之路,頑強拼搏,繼2011年底,在首次推出了自主拍攝制作的四維影片—《重返二疊紀》后,終于于8月29日又推出的4D大片《劍齒王朝》。
在“遇冷”近20年后,國產科普電影能否重新揚起“創(chuàng)新風帆”,引發(fā)人們對中國科普電影市場的深度期待呢?
滬產科教片繁華緣何戛然而止?
《泥石流》、《都江堰》、《冠心病》……上海曾經是新中國科教電影的誕生地。1953年,新中國第一個科教電影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在滬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一共拍出了1500多部科教片,獲國內外400多個電影獎項,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上海科教片的特技攝影、微型攝影、水下攝影等,拍攝制作水準還是世界領先的。“那時,來自上海的科教片屢獲國內國際大獎,根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曾拍攝過《泥石流》、《中國冰川》及《西藏—西藏》等一系列優(yōu)秀科教片的導演殷虹如是說。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對曾經的上海科教電影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前,電影院放映“正片”前都會先放一些科教片,有時科教片比“正片”還吸引人。不過,上世紀90年代上海科影廠被合并后,滬產科教片的輝煌戛然而止。到2002年,當時的東方電視臺還有20多個科普類欄目,后來一個也沒了。慢慢地,上海科普影視在國內外各類電影電視獎項中也徹底消失了。
近年來,重建上海科影廠的消息一次次傳來,殷虹等老一輩“科影人”一次次激動不已。然而,實質性動作遲遲未見。如今,位于斜土路的科影廠已作他用,不能從事影視創(chuàng)作;保存電影拷貝的庫房沒有空調和恒溫祛濕設施,部分膠片粘連嚴重;老電影人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儲存下來的珍貴素材,說沒就沒了……“想找回自己當年拍的資料片也困難重重,而且原片都不見了。”談及此事,85歲的老導演殷虹唏噓不已。
即便如此,市民視線里科普影視從未冷清。來自美國探索發(fā)現頻道、英國BBC的一系列科學紀錄片,《變形金剛》、《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等奪人眼球的科幻大片,《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海洋》等優(yōu)雅從容的科學影片……孩子們愛看,年輕人愛買,老年人愛收藏。而且,國外科學影片中的新科技不斷升級,計算機3D圖形學、虛擬現實、數字立體高清拍攝、數字后期合成等新穎的技術手段已成為家常便飯,人們在科學影片獲得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官體驗被一次次推向高潮。
與此同時,一座座緊隨科技潮流、設備先進的數字影院在國內遍地開花。僅上海科技館就有四維影院、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太空影院和動感影院。由于沒有好的國產科普片,國內大型科技館幾乎都依賴進口片源。為保持壟斷,有的國外科普影片還設置密碼,科技館常感“卡脖子”。“而且,國外科教片一年租金就要七八萬美元,膠片拷貝費用也要1萬美元,裝機還得花錢,運營一部進口影片的開銷基本是每年十幾萬美元。”上海科技館科普影視創(chuàng)作部主任李偉說。
國內外差距催生下的“中國創(chuàng)造”
面對上海科普片“重出江湖”的一連串好成績,觀眾有話要說:“細細品味這幾部科普片,總感覺比不得國外科學大片場面震撼、畫面精良、情節(jié)扣人心弦,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觀眾好奇心。就是較多年前的滬產經典科教片,也‘差了一口氣’。”
老導演殷虹表示,上海科教片鼎盛時有一支300多人的創(chuàng)作團隊,分為題材組、器材組、導演組、攝影組等,分門別類挖掘各類引人入勝的科普題材,在情節(jié)編排上堅持讓觀眾“看得懂、用得上、學得會”。科教片導演通常是扛著攝像機跟隨科考隊走南闖北,拍好的內容要由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聯合會診”。上海科影廠被合并后,能拍攝精湛科普片的“老科影人”,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目前只剩下《中國大鯢》的導演項先堯一人還在堅持。
項先堯也坦言,缺乏資金投入和市場讓國產科普影視從設備到人才都與發(fā)現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差距懸殊。例如,發(fā)現頻道開播前八年連續(xù)虧損,老板依然不斷投入人力物力,甚至為盡可能接近野生動物拍攝最新鮮的畫面,常常把幾十萬元的專業(yè)攝像機給動物“玩”;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一部有關動物生活習性的紀錄片,一小時的節(jié)目少則要花費100萬美元,多則幾百萬美元。反觀國內,一部科普片想要賺錢,一般要有40家電視臺購買才能收支平衡,賣給第41家電視臺才有錢賺。“在國內電視臺自產自銷科普片的大環(huán)境下,靠賣片子賺錢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基本上一家電視臺播放過,其他電視臺就不會再購買了。”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IMAX的《阿凡達》在上海市中心的和平電影院首次上演,在長長的排隊人龍中出現久違的倒票“黃牛”,《阿凡達》電影票竟然成為21世紀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新年禮品,張家界景區(qū)還將“南天一柱”更名為《阿凡達》的“哈利路亞山”。
這一切被中國電影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天文數字的資金投入和異想天開的劇情設計,常讓我國動漫電影界人士嗟嘆不已。然而,這一切被上海科技館領導班子看在眼里,轉化為一種叫板西方壟斷市場的勇氣和動力。
分管影視業(yè)務的上海科技館副館長趙世明表示,一部從西方引進的特效影片拷貝,至少要10萬至15萬美元,在效益比較好的上海科技館還可以承受,但到了外地,特別是農村市場,這就是一個讓人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但我國有一半的青少年生活在農村,他們是最需要科普知識,是最需要接受現代科學知識洗禮的人群。
比如山東省科技館有一部可以播放4D電影的科普大篷車,可以駛進窮鄉(xiāng)僻壤,向許許多多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鄉(xiāng)村孩子們展示奇妙的科學世界,但進口科普大片的高昂費用,常常讓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聽說上海科技館打算自制4D特效電影,便聞風而至,在成果互享、成本共攤的原則下,加入了“華東科普影視資源開發(fā)聯盟”,共同襄助《劍齒王朝》。
在4D電影制作技術上,中國差距還不大,關鍵是市場賣點與主題創(chuàng)意。天馬行空般的創(chuàng)意目前尚不是國人思維的長處,但中國人對科學追求的執(zhí)著精神,可以在科普影片上闖出一條自己市場通道。如法國留學博士出身的我國知名動物學家、上海華師大副校長王小明于2010年出任上海科技館館長后,決心利用一流的科技館傳播平臺和我國巨大科普觀眾市場、以中國古生動物作為突破口,在創(chuàng)制中國科普特種影片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一舉推出了以距今2.7億年前統治地球的兩棲爬行動物為主角的4D影片《重返二疊紀》,大獲成功。
“中國式”科普電影前途光明
在王小明眼中,《重返二疊紀》、《劍齒王朝》等4D影片的成功,其核心價值在于科教特種影片世界上終于有了中國的聲音。在8月29日《劍齒王朝》首映式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他動容地說:“這是一部集聚中國元素的4D影片,不僅電影的鏡頭對準了1000萬至600萬年前生存在甘肅一帶的中國劍齒虎,而且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并且,再次打破了西方大片對中國科普影片市場的壟斷,得益的是中國千千萬萬擁有改變未來世界力量的孩子。”
從主題創(chuàng)意到首輪上映,20分鐘片長的《劍齒王朝》足足花去了兩年的時間,為了提高影片質量,科技館把《重返二疊紀》賺到的錢也貼了進去,這就是學者館長的辦事風格。“我們從塑模開始的動畫制作過程中,首次運用了國際尖端、國內特種動畫電影從未使用過的毛發(fā)系統和肌肉骨骼程序,生動還原各物種的生物形態(tài)和運動特性,這樣使劍齒虎奔跑和掠食過程中,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上海科技館影視中心主任李偉介紹道。
4D電影的制片公司—上海睿宏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羅進豐,是一位地質古生物電影創(chuàng)作和特效電影專家,他表示,《劍齒王朝》,影片共260個鏡頭,毛發(fā)特效鏡頭200多個,4D特效種類設計超過13種,全劇25處4D特效,并且有多處疊加特效,平均不到一分鐘有一處4D特效表現。涉及的物種有18種,帶毛的角色有16種,每個角色的毛發(fā)量平均在100萬根以上,而其中劍齒虎種群為區(qū)分大小,雌雄等個體差異,共有12種在顏色、長短、造型上不同的毛發(fā)效果設計。在他為上海科技館拍攝這兩部4D電影期間,他也先后為云南恐龍谷制作環(huán)幕立體電影《恐龍大滅絕》,為山東花卉主題博覽會制作了黑暗騎乘軌道車4D電影《幽蘭奇遇》,為浙江千島湖主題樂園完成了4D電影《神奇的鳥類》等,讓中國景區(qū)走進了四維世界。
劍齒虎與恐龍、猛犸象并列為古脊椎動物的三巨頭,是最受關注、研究最多、最受歡迎的明星古動物之一。為了科學再現劍齒虎當時生活環(huán)境,主創(chuàng)團隊前后查閱200多篇文獻和50多本中外專業(yè)書籍,近百部科學紀錄參考片,影片制作過程中,制作了20個各式各樣的劍齒虎模型,進行了66次修改,還邀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等重量級科學家擔任影片科學指導。“科技館講的就是科學,我們不能誤人子弟。“創(chuàng)作的嚴謹和艱辛過程讓人不無感慨。”科普影視中心的張維赟是位文靜的“85后”,從大學填報志愿開始就打算一輩子與動物打交道,為了拍好《重返二疊紀》,小姑娘還飼養(yǎng)了綠鬣蜥。”上海科技館新聞辦主任李軍說道。
“這部片子和《重返二疊紀》相比,有了質的飛躍。”看完《劍齒王朝》影片首映的觀眾如是評價。“首次使用的肌肉捕捉系統讓影片中主角劍齒虎和14種配角動物運動起來更逼真,而配合故事情節(jié)的吹風、噴淋、掃腿、飄雪等特效手段,更是4D電影的‘殺手锏’,這部影片的特效讓人應接不暇。”上海《文匯報》影評文章給出了贊語。
王小明館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種影片,讓我們掌握了主動權,片子租賃、一次性買斷、國外代理,各種方式都可以,整個市場活了。”隨著《劍齒王朝》上映,還同期推出手機游戲、雜志、書籍、明信片等電影產業(yè)衍生產品,上海科技館的未來設想,是要把科普影視中心打造成中國版的Discovery頻道。
“科普大片是吸引觀眾走進科技館的一大亮點,更是拓寬科普旅游內涵的重要途徑,未來特種科普電影旅游前景光明。”上海市旅游局國內旅游促進處處長張枝俏在首映式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首映式上,法國等國家駐滬領事也前來觀摩。“民族的東西,科學的東西,是沒有國界的,特別是古生物領域的科教影出口相對容易。”王小明館長對中國科普大片走向世界充滿信心。
鏈 接
4D電影
4D電影是立體電影和特技影院結合的產物。除了立體的視覺畫面外,放映現場還能模擬閃電、煙霧、雪花、氣味等自然現象,觀眾的座椅還能產生下墜、震動、噴風、噴水、掃腿等動作。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立體畫面與劇情緊密結合,在視覺和身體體驗上給觀眾帶來全新的娛樂效果,猶如身臨其境,緊張刺激。
4D影院最早出現在美國,如著名的《蜘蛛俠》、《飛躍加州》等項目,都廣泛采用了4D電影的形式。近年來,隨著三維軟件廣泛運用于立體電影的制作,4D電影在國內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畫面效果和現場特技的制作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大連、成都、長春等地出現了幾十家4D影院。這些影院大都出現在各種主題公園(樂園)、科普場所中,深受觀眾和游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