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宣布準備升級其iTunes商店,屆時此應用將會變得更加移動友好,其不僅會整合進Facebook,而且還將具備更好的搜索以及其他移動化特點。表面上看,這個消息并沒有蘋果推出iPhone5那樣令人振奮,但卻實實在在傳遞出了蘋果一統數字音樂市場的野心。當然,此消息不能振奮人心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多音樂人對于蘋果推動數字音樂大繁榮感到憂傷。
音樂人:潘多拉魔盒底下的希望
筆者認為,流媒體音樂服務對于音樂人來說是一場地地道道的災難。在某種程度上,這與以往的盜版、共享一樣地會傷害到音樂人的利益。當然,最受傷的還是那些普通音樂人。
但我們也應看到陽光的一面:根據尼爾森報告的數據,2011年,美國音樂市場總銷售額突破1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數字音樂銷售額為12.7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億美元,同比增長8.4%。而實體音樂銷售額為2.28億美元,相比2010年下降了5%。尤其在2012年上半年,美國數字音樂專輯的銷量比2011年同期增長了14%,數字單曲的銷量上升了6%。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問題—數字音樂將是大勢所趨,而作為其載體,流媒體的前景也將非常樂觀。
音樂人喬什·戴維森曝光了其樂隊Parks and Gardens 在Spotify 和iTunes Match兩個流媒體平臺上的收入:“iTunes Match 用戶每下載一首歌,向我們付費0.00330526797710美元;而Spotify上面的情況稍好一些,每首需用戶付費0.00966947678815美元。”
從以上超長的數字中我們能看到什么?Parks and Gardens樂隊一首歌要想從 iTunes Match獲得一美分的收入,則它的下載次數必須要超過三次。然而事情還沒有完結,音樂人每年還要向數字音樂發布服務 TuneCore 支付50美元的費用。這意味著,一首歌只有被下載15127次,音樂認才能在發行渠道方面實現收支平衡。Spotify上面的情況稍好一些,但仍需下載5171次才能實現收支平衡。戴維森說,無論是哪種流媒體服務,他的音樂作品下載的次數都“屈指可數”。
對于音樂人來說,在美國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的國家,已經不用過于擔心自己的作品被完全免費的共享了,可流媒體盡管可以帶來利益,但這利益就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那樣,看得見摸不著,而一旦打開,無數災難就會釋放出來。當然,在中國,因為龐大的“共享”體系的存在,從流媒體盈利連討論的價值都沒有。
然而,也并非所有音樂人都覺得流媒體是一個魔盒。那些有數百萬“粉絲”支撐、在流媒體點播排名靠前的歌手并不擔心盈利問題,反之流媒體已成了他們歌聲的放大器。
唱片商:合作就好像在出賣自己
今年早期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瑞典,流媒體已經占據了唱片公司收入的42%,跟CD的份額相同。而另一則新聞也說明了流媒體已經日益成為唱片公司的選擇。8月1日,亞馬遜就旗下云端音樂播放服務Cloud Player與美國四大唱片公司達成內容授權協議,也就是說,從現在起,用戶可以從Cloud Player云端音樂播放器下載維旺迪旗下環球唱片公司、索尼旗下音樂業務、百代唱片以及俄裔美國億萬富翁萊恩·布拉瓦特尼克旗下華納音樂公司等四大唱片公司的歌曲。
四大唱片公司的支持,無疑讓亞馬遜和它目前處于劣勢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擁有了能與蘋果音樂服務iTunes 以及iPad、iPhone等產品挑戰的實力。
但看似和流媒體音樂服務無關的新聞也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出,即備受關注的新蘋果電視(Apple TV)年內依然難產,這并非技術問題,而是有線電視公司不愿意為其提供內容,在開發第一款Apple TV時,蘋果就曾與有線公司、媒體商談判,2007年Apple TV與 iPhone同時發布。在產品上市之前,蘋果與有線電視商Comcast的談判破裂,因為有線公司不允許蘋果控制整個體驗,也不愿與其分享數據,且不允許蘋果接入Comcast所有的視頻內容。CBS董事長、CEO萊斯·穆恩維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曾拒絕不同提議。而時至今日,以時代華納為代表的有線電視商們,依然拒絕和蘋果合作。
同樣是流媒體,何以唱片廠商就能暢通無阻,而有線電視廠商則阻力極大呢?筆者認為,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當年蘋果依托iPod載體和iTunes平臺進軍數字音樂服務時,整個唱片行業正因為網絡共享音樂而虛弱到了極致,因此,才會抓住蘋果這根救命稻草,最終也成就了眾多流媒體服務商。而電視則不同,盡管也遭遇危機,但Hulu模式改變了命運,美國國家廣播環球公司和福克斯廣播公司共同建設的這個視頻網站,集合了索尼、米高梅、華納兄弟、獅門影業及NBA等80多家內容制作商,使得數字視頻服務既可以高清免費、又可以通過精準廣告盈利。這使得數字視頻足夠強勢到拒絕蘋果介入。
反觀唱片公司,“其實他們在一開始并非不知道和流媒體合作無異于飲鴆止渴,現在看似可觀的數字音樂盈利其實只是將過去來自實體音樂的利潤做了重新分配而已。”一位評論人如是表示。“可在當時,他們不得不選擇‘賣身’,因為共享音樂已經把他們逼到了絕路,而iTunes、Spotify這類可以分賬的高品質流媒體音樂服務讓他們找到了救命稻草。結果唱片廠商成就了流媒體,但與此同時,也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脆弱,不得不事事聽命于流媒體。”
流媒體:拒絕共享后的壓力很大
一場訴訟正在等待著流媒體。近日,主演《虎膽龍威》系列賣座大片的好萊塢著名影星布魯斯·威利斯準備在現實中挑戰蘋果。據知情人士透露,9月3日,布魯斯·威利斯因為無法將從iTunes上下載的音樂贈與女兒,而要將蘋果告上法庭。威利斯今年57歲,已在iTunes上花費數千美元下載音樂,因此希望在自己過世后將這些音樂留給三個女兒。但看起來極為平常的一件事卻難以實現,因為根據iTunes當前的規定,用戶只能是“借聽”這些歌曲,而并不真正擁有它們。這意味著,當音樂收集者過世后,這些音樂就變得毫無價值。此外,如果蘋果發現用戶與他人共享音樂曲目,則會凍結其iTunes賬戶。
這類一錘子買賣在中國可以被稱之為“霸王條款”,但在美國確是有知識產權依據的。而且也是目前流媒體保持盈利能力的關鍵,特別是面對無處不在的共享音樂攻擊來說。
一旦防線崩潰,對于流媒體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因為這將意味著更少的人付費購買數字音樂。盡管目前來說,流媒體上的數字音樂價格非常廉價,如亞馬遜Cloud Player服務有兩個版本,免費版本讓用戶最多可以下載250首歌曲,而付費版本的年費是24.99美元,讓用戶最多可以下載25萬首歌曲。
而且免費趨勢也在加重,盡管一對一購買的數字音樂市場iTunes在西方占到了85%的市場份額,但Spotify、Pandora、Rdio類似的在線流媒體服務所推出的免費點歌等服務正在讓蘋果重新考量市場。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是,蘋果將正式推出一個本地化的廣播服務,用戶同樣可以通過該服務享受到授權的音樂,這與推出的音樂服務類似。新服務將有助于蘋果鞏固其在在線音樂市場的霸主地位。
(作者為知名IT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