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當全世界都在懷疑和擔心中國能否在全球性金融危機與巨大地震災害的雙重阻力下,成功舉辦好這屆奧運會的時候,中國人用“史上最偉大的一屆奧運會”還給了世界一個奇跡。然而,中國在舉全國之力辦好的這屆奧運會的同時,在經濟上卻并沒有撈到什么好處——2008年之后中國經濟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GDP增速開始下滑,盡管2010年、2011年略有反彈,但總體趨勢依舊黯淡。
而在八年前,希臘在“讓奧運回家”口號的鼓動下,雅典奧運會預算為46億歐元,而事后超支24億歐元,達到70億歐元,即總投入約占到2004年希臘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給原就處于緊張狀態的國家財政增加了91億美元的財政缺口,加重了其債務負擔,成為了現在歐債危機的直接導火線之一。
現今,倫敦奧運會已結束,但英國國內仍受信貸緊縮、歐債危機影響,預計英國未來經濟增長仍將十分緩慢,可見英國想靠奧運會重新提振國內經濟的美好愿景也無法實現。
陰云散不開的歐洲
不僅僅是奧運會,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2012歐洲足球錦標賽,也被世人笑稱為“歐債杯”,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這四個在債務危機當中被戲稱為“笨豬四國”的足球隊,全部進入了最后的決賽階段,歐債危機的步步驚心,無疑給這場比賽增添了更多的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德國的一家生物藥品公司稱,打算停止向希臘供應藥品,原因是希臘欠賬太多,更有德國媒體聲稱:德國隊與希臘隊的比賽結果將決定新的救助條款。而希臘媒體的火力更猛,“默克爾,你們的債務人殺進四分之一決賽啦!”“放馬過來吧!總理,你永遠別想把希臘扔出歐元區!”種種言論充斥著希臘的報紙和網絡。
毫無疑問,本屆歐洲杯在球場外經濟表現差勁的國家,在球場上卻是春風得意。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四個身陷“債務泥潭”的國家足球隊,占據了歐洲杯八強一半的名額。可惜足球場上的勝利,卻無法讓他們國家的經濟在債務危機中贏得轉機。
為了應對歐債危機,目前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已經接受了歐盟、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駕馬車”)的紓困資金,但前提條件是通過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來減少借債。為了抵消財政緊縮帶來的衰退影響,歐洲央行已反復放松貨幣政策,以促進對私人部門的貸款。
據統計,歐元區5月份失業率已達11.1%,為歐元誕生以來最高;西班牙失業率高達24.6%,為歐洲最高。與此同時西班牙又在7月宣布了一項總額為650億歐元的財政緊縮計劃,新的緊縮措施將導致其經濟的進一步衰退與更高的失業率。
在貨幣政策方面,歐洲央行實施了兩輪與該地區銀行達成的回購協議,總額達到1萬億歐元。其目的本來是為了緩解這些銀行在去年11月份遭遇的流動性危機,但歐洲央行的舉措帶來了出乎意料的影響——在外國投資者撤出之際,這些銀行成為本國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7月5日歐洲央行將支付給銀行的存款利率下調至零,旨在鼓勵銀行增加貸款,但銀行似乎并不認同,各個銀行大多按兵不動。這是因為歐洲的銀行用歐洲央行提供的新流動性購買主權債務,而不是為私營部門提供貸款,這種做法與美國銀行的超額儲備高達1.6萬億美元來應對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做法如出一轍。
顯然,2009年以來,歐洲央行、各國政府以及國際金融機構扮演了全球經濟的主導角色,但它們既沒有能結束債務危機,也沒能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美國大選前的謎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過,新一屆的總統大選,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卻是財政、能源以及醫療政策領域都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現在,沒有一個美國人知道自己明年的實際稅率將是多少,因而他們也無法提前進行財務規劃,如果將不確定性上升的影響放在經濟模型框架下考察你會得出,企業流動資產比率以及居民儲蓄率都將上升的結論,而這一結果將抑制支出增長,從而直接關系到GDP。美國家庭總負債與總收入總比重已從2007年的泡沫峰值134%下降至近114%,在過去五年中前所未有地跌去了20個百分點達到九年最低。此次財富縮水的影響對于美國就等同于一場八級“財富地震”,正如地震之后通常伴有余震一樣,財富縮水的余震效應正是近三年來衰退過后的復蘇階段美國面臨的最大障礙。“余震期”的美國在未來很多年都將很難擺脫停滯不前的狀態,這意味著,消費者行為以及消費模式將發生深刻而持久的變化。這種變化將產生巨大的通貨緊縮效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公開資本市場上的利率、債券收益率以及預期回報率壓制在一個超低水平。
世界知名經濟機構都對未來一兩年的全球經濟走勢做出了預測,預測顯示,未來一兩年經濟發展速度將更加緩慢。如瑞信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就預測了全球經濟將在2012年增長3.4%,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預測也顯示,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計從半年前的3.6%下調到2.6%,發達經濟體將陷入泥潭,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各種數據均說明了,全球經濟正在“二次衰退”的懸崖邊上“蹣跚前行”。世界各大經濟機構之所以產生如此悲觀的預測,其根據是未來一兩年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將更加艱難,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去杠桿化和國家財政緊縮,因此發達國家的經濟將在艱難復蘇。
美國主導地位不會動搖
伴隨經濟實力的增強,新興經濟體在全球事務中的地位和參與引導能力不斷提高,歐洲以及美國也積極參與到應對經濟危機、全球治理、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協調工作中,這就推動了全球經濟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
長期累積的全球經濟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受金融危機的持續作用和影響,在加速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和發展路徑上出現新的變革,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放緩,但并不意味著目前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以及對現行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主導作用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他們擁有先進技術、豐富的資金資源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且有著極強的自我修復和調整能力,世界經濟格局的根本性變化還將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促使當代相互依賴型經濟條件下的發達國家不得不對發展中國家做出重大讓步,這也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格局和秩序,并有可能為未來一段時期奠定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本文由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