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常出現這樣的極端:學生學得很苦,但對所學知識總是掌握不牢,混淆不清,還有高分低能現象。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關鍵是數學教師重視了學科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思維的訓練。
如何進行思維訓練呢?
一、全局把握——訓練學生“樹狀”思維
一棵大樹必須有主干、枝干和葉,數學知識也可從不同角度分為“堆”“塊”或“單元”。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所接觸的概念越來越多,方法會越來越復雜。在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教學新知識之前的歸納,使學生“立之山頂,俯瞰小丘”。
比如教學小學一年級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后,教師不妨幫助學生認識簡單的小數,比如,0.5或者直接說“一半”,告訴學生今后到××年級你就知道了。這樣做既不局限于課本,又調了學生的胃口,學生從高一級的角度理解數的分類,知道現階段自己所學知識所處的位置。這類訓練可經常運用于單元復習。
二、“復制”“遷移”——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比如教學二年級“乘法初步認識”時,教師可補充這樣的練習:
說出下面算式的簡便寫法:4+4+4 9+9+9+9。
學生很快觀察出其中的奧秘,列出4×3,9×4兩個算式來。學生寫出算式后老師及時給予真誠肯定:“你真棒!希望你繼續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就在這種舉一反三模式的反復訓練下,復制、遷移思想在孩子們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會形成數學思維。
三、力透紙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哥德曾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背面的話。”“紙背面的話”就是指思維,指讀書要思要想、多思多想。
例如一年級數學書中有一課學習內容是教會學生整理物品。教師千萬不要忘記在課的結束給以學生點睛之言,或引導學生說出:我們不僅僅在擺放物品時要做到合理有序,今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先想一想怎樣做最合理,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八仙過海——啟迪學生開放思維
開放性思維訓練點很多,只要老師留心,隨處可取之。比如教學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后,讓學生對這幾種圖形進行歸類。(1)按肯定有直角分: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一類,其他為一類。(2)按是否有四個角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為一類,其他為一類。(3)按是否由直線段圍成分:圓形為一類,其他五種平面圖形為一類。(4)從線段數量分:圓形為一類;三角形為一類;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為一類。再比如,訓練學生觀察一幅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等等。只要老師用心,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嘗試、體味,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定能得到發展。
五、暢快淋漓——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數學課上,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有些學生雖然思維很敏捷,很快就有了答案,但茶壺里煮餃子——有話說不出或說不清楚。他們恨自己嘴太笨,急得面紅耳赤。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我們數學教師忽視了學生信息輸出的重要方式——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那么,數學語言怎樣訓練呢?通過實踐,我認為應該抓好以下兩點。
1.讓學生明白所提問題的含義
數學課上的提問無非有以下幾種形式: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作為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是什么意思。只有明白問題的意思,學生才能有目的地去想、去做、去探索。
2.培養孩子上數學課愛說話的習慣
上數學課,學生不愛發言的原因有很多,一些是顯性的,如學生天生內向,或智力殘缺,或老師沒從某些方面引起學生注意等等,還有一些是隱性的,如教師在數學課上指責學生接話茬,或者沒教給學生如何用數學語言說話等等。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滔滔不絕地發言呢?本人有以下三點做法。
(1)允許孩子接話茬
當學生聽明白老師提出的問題后,很快會接話茬,教師這時不要批評學生,因為他正興致勃勃地聽老師講課,腦子在積極轉動。教師要多看其積極一面,正面誘發,才能從學生的角度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2)教給學生不同問題要用不同的回答方式
例如回答“為什么”一類的題,教會學生用“因為……所以(因此)……”句式說話;回答“怎樣做”這類問題時,教會學生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或者“先、然后、接著、最后”等句式說話。
(3)抓住實際問題的分析不放手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識”時,教師邊引導學生理解“倍”,邊出示下列句式:“擺了(有)個,擺了(有)個,以為標準,是的倍。”有了這一分析思路框架,學生回答就有了依靠,不再懼怕說不好或說錯,學生回答時思路清晰、滔滔不絕。長此以往,學生在掌握分析思路的同時,能夠快速組織語言,準確無誤地用數學語言描述,這種能力會逐步形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