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如何使學生對自己的課堂產生興趣,這是當前每個教師關心的話題,教育藝術理論中提出了諸多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與要求,如藝術性的情景教育、藝術性的教學態度、藝術性的教育手段、注重教學的審美性等等,這些都是前人具有代表性經驗的總結,由此也提出了教學最優化藝術的研討這一論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個人認為音樂學科涵蓋了律動、歌唱、欣賞等許多方面。因此,音樂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必須在各個方面都要講究藝術性。特別是音樂教師的語言藝術性,這關系到學生對你所教音樂課堂的喜歡與否。
我認為音樂教師的語言藝術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口頭語言,二是教師的肢體語言。高爾基曾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美產生于言詞的準確、明晰和動聽。同樣,音樂教師的肢體語言也要準確、精練,富有啟發性和審美性。這兩方面都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互為基礎的。這里所指的語言藝術已經超越了其他學科,教師所應具備的那種語言行為必須給學生以“沉穩、親切、知性”的要求,是一種最優化的教學語言,是一種要在規范兒童的行為、激發兒童對學科的興趣、加深兒童對音樂的體驗、引導兒童正確感知音樂知識等方面起一定作用的“有效手段”。它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僅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也是傳導情感的媒體,不僅僅是傳導授業解惑的工具,也是構成教學藝術的主要形式,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
一、準確清楚的教學語言能規范兒童的行為
低年級小朋友對語言意識還不夠清晰,往往有些規范用詞對他們來說有點茫然,那么你就必須很快地融入他們的世界。這時教師要規范他們的行為僅僅靠語言是不夠的,還需要靠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或兒童用語的幫助。因為,兒童此時的感知能力只停留在模仿階段,還沒有深一層的理解。這一點你可以從我們的新教材課本上得到啟發,蘇教版音樂課本編書人員精心設計,她們一改以往生硬的用詞,用一個可愛的音樂娃娃形象導游整個音樂課本,歌曲部分由音樂娃娃唱唱引領,欣賞部分由音樂娃娃聽聽主持,律動部分由音樂娃娃動動示范,課堂樂器由音樂娃娃奏奏主導。那么對于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只要能夠看著這些可愛的音樂娃娃就愛不釋手,喜愛得手舞足蹈。他們經常會好奇地不停翻書,這時我不會用呵斥的語言禁令他們不許翻書,而是與他們一道進入神奇的音樂王國,用每一單元的不同目標來規范他們以后需要規范的行為,邊翻書邊示范邊模仿,效果更佳。
二、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能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學習音樂是件快樂的事情,但沒有老師正確的引導,學生是不會自動自發地學習的,特別是兒童,好奇心使他們在學習刺激性較弱的音樂時容易開小差。這時候老師就要充分運用最優化的語言動作進行激趣。例如,我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一味地要求他們要唱得如何如何是根本不頂用的,于是我就給他們打了個“拍皮球”的比喻,一種是有氣的皮球——你只需輕輕一拍它就會彈得很高;而一種是沒有氣的皮球——即使你用盡全身力氣也不足以讓它彈起來。我希望同學們是有氣的皮球,在老師的指揮下輕輕一拍就彈起來了。這樣一分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將一首過于熟悉的必唱歌曲教學課變成了師生緊密配合的交響音樂,增進了師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情景交融的教學語言是加強情感體驗的有效手段
小學的藝術教育過程主要是一個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藝術的過程。欣賞教學事實是體驗的一種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在欣賞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運用口頭語言進行各種介紹或解說,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低年級學生往往會“聞樂起舞”,而到了高年級,學生就懶得動彈。久而久之,舍棄了觸覺的感知,對音樂的體驗程度也逐漸麻木。這時教師更應該運用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神經,加深對音樂情感的體驗。例如,我聽過的一節六年級欣賞課,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樂曲中的童年情景和糖果仙子具有對比性質的活潑和寧靜兩種情緒。教師在解說和初聽之后,自己披上了舞衣,在樂曲聲中表演跳繩和仙子撒糖果的動作,引得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參與舞蹈,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對樂曲進行深一層次的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動靜結合的教學語言是傳授知識的另一種途徑
在音樂課堂上,往往有語言不能完全清晰地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時候,不妨利用一下自身的專業知識,或唱或跳,給學生親眼目睹的機會,讓學生深刻體會所要掌握的音樂知識點。
在演唱山歌時,學生不是很能理解山歌那種感覺,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難為情,覺得山歌不好聽,怪怪的,課堂氛圍極度冷卻。這時我不會給予任何提示,慢慢平息一下氣息,眼神向最后一個同學望去,用自己覺得比較滿意的音量唱起“吤呣飛過青又青咳,吤呣飛過帶銅鈴呵,吤呣啊飛過紅加綠,吤呣飛過抹把胭脂哎,搽嘴唇哦……”這時學生會一下子被我吸引住,我會告訴他們,老師唱的就是一首浙江民歌《對鳥》。民歌就是要用這樣的感覺唱——眼神往遠處,對著遠處唱,身體向上向前伸展,這樣說著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幾次下來,學生都說:“我知道了,山歌的感覺就是向遠處飛出去的。”有的說:“是從高處向前出去的。”“有些墜落的感覺。”“聲音是先向上再向前的。”“又高又遠。”很明顯地說出了山歌的特點。我的教學目的也得到了較好的完成。
總之,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是掌握了語言的人,也是創造語言藝術的人。當你的語言生動傳神,一舉手、一投足都具有啟迪性、鼓動性和審美性時,那么才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上黃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