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追問就是在深入探究問題的基礎上追根究底地繼續發問。語文教學中,追問就是圍繞教學總目標,設計一系列問題,將系列問題與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巧妙穿插,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追問,以形成嚴密而有節奏的課堂教學流程。這一教學方式能夠細化問題,使問題教學更加深入地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更能夠使問題教學得以連貫,環環相扣,課堂教學環節過渡自然,一堂課的主干枝葉清晰、飽滿。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假設式追問
如在《荷葉·母親》一文中,當筆者讓學生嘗試朗讀“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攲斜……”這段話時,學生讀得很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難以體會到紅蓮面對雷雨交加的環境時緊張、窘迫、孤立無援、柔弱無助的感覺。于是,筆者提示:“假如你是這朵紅蓮,已經經歷了昨晚繁雜的雨點及同伴白蓮的慘然凋零,現在還要獨自面對風雨來襲,此時心境將是怎樣?”這種問,似虛而實,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勾起情感的共鳴。
其實,假設式追問既可針對文章情節,也可針對具體文字。例如《散步》一課中,朱老師是這樣問的:“文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刪去加點字可否?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聽話是由于孝順,而不是被強迫的,親情是親人相互間的回報。無論追問內容有何不同,它的主旨都是為理解文本提供媒介,促使學生動用自身的體驗。
(二)反詰式追問
反詰不同于反問,它有追問、責問的意味。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就某一點或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在《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末句為:“作為一個始終具有善于觀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質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本文的重、難點所在,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矛盾沖突來問:“這樣一個可以成為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的主宰和主人的偉大人物,別人羨慕不已,怎會缺少幸福呢?這是否矛盾?”這種提問是對問題的認可與強調,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探討托爾斯泰缺少的那份幸福。
好的反詰會讓學生有柳暗花明之感,往往能讓課堂向縱深發展,或起到順利過渡的作用。有時既深化了教學內容,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在其背后往往有值得反思的東西。
(三)設問式追問
設問式的追問,即教師自問自答,在教學過程中通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教學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一種過渡或是問題與問題之間的一種牽引關系。這樣的問題通常是不需要學生作答的,但它的作用卻是顯著的。把握好設問式的追問能夠加強語氣,增強下一個問題的情境感。
例如古語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中,杜甫不僅是一個物質上的窮人,更是一個心憂蒼生的達者。為引出杜甫對民間疾苦的深重憂慮,解讀重點句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教師不妨這樣問:“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會只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嗎?……自然不會。”這種問題需要將重音讀準,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而不需要展開深入討論。
(四)漸進式追問
運用問題教學法,首先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問題包含著學生必須完成的比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務。朱老師在《散步》一課,為了引導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宏觀的認知,設計了三個漸進式的問題。第一問:“面對‘散步’這個題目,你想問些什么?”這個問題看似十分隨意,然而學生的每一個質疑都切中了要害。學生們問:“誰和誰散步?”“發生了什么事?”“散步的心情怎樣?”“散步的目的是什么?”顯然,這一開門見山式的問題激發了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的欲望。
接著,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一個字(或詞語)說說感受”讓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個提綱挈領的思考和概括。學生的回答從愛、親情這些淺白的詞匯到笑、責任、溫暖、幸福這些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最后教師問道:“這篇文章,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引導學生直抵主題——濃濃的親情,令上述一系列問題有了一個歸屬。
教師所提的三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前后問題互為鋪墊和深化。三個問題又各有自己的側重點,第一問著重要求學生直接篩選、歸納內容;第二問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問著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五)導向性追問
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利用傳統文化熏染學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精神引導學生為人處世。隨著文言文教學近年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陶淵明等一批古文人也逐漸走進了學生的內心。在學習《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等文章時,有一個問題常常徘徊于課堂內外,即:陶淵明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往往會各執己見,但學生的選擇都會顯現出當今社會的中學生的精神風貌。很多學生對其思想表示贊賞,仍有部分學生希望陶淵明繼續執著于自己的理想抱負,在現實生活中有所作為,因此他們覺得陶淵明是消極避世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不是一種定論,但在追問的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心靈和價值追求也進行了追問。
三、案例反思
以上各式各樣的追問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互相交錯,有機結合,融會于整個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在不同的教學時刻成為課堂起、承、轉、合的有效手段。歸根結底,教師精心設計這些追問的形式,是為了引發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思考、解讀,促使師生對話向著有效的方向行進。要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師還必須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時刻注意隨時生成的新問題,抓住時機深入追問。在課堂探究生成處追問,能夠使問題的本質階梯式逐層呈現,使學生的思維和言語能力在追問中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