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畢業至今,已從事了五年的中學歷史教學工作。這五年中,我在教學方法上和課堂結構上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和創新,有成功也有失敗。總結經驗和教訓,最終形成一套切實有效、可行的教學模式,即“基于問題的有效歷史教學”模式。下面我就從模式的基本結構、模式設計中要注意的問題和模式的實施效果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際感受。
一、模式的基本結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基于問題的有效歷史教學”模式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由“學生自學及教師設疑—課堂互動交流釋疑—學生思考質疑”幾個環節構成。這與“基于問題的有效歷史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下面就以八年級上冊第17課《內戰烽火》為例具體說明。
(一)課前編制導學案,在導學案上教師提出本節課需要自主預習和探究的問題,學生通過預習也提出自己的疑惑
我設計的問題有:
1.抗戰勝利后,生活在當時的你最大的愿望是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在當時這愿望能實現嗎?為什么?
2.蔣介石已決定發動內戰,為何要再三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和平談判?他的目的是什么?
3.毛澤東是否看出蔣介石的陰謀?如果你是他,你是去還是不去?去,為什么?不去,為什么?
通過預習,學生也提出了他們的疑惑,如:
1.國共為什么一定要內戰,不能和平嗎?
2.美國為什么要支持國民黨打內戰?
3.蔣介石既然要內戰,為何還要簽訂《雙十協定》呢?
(二)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師生互動交流釋疑
這個環節中我保持了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從導入新課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以及教學小結、鞏固練習,充分地運用了歷史史料、圖片、歷史視頻等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拋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學生思考質疑
剛才說到的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先由學生自己解決,很多同學都回答得很精彩,甚至出乎我的意料。如這個問題:“國共為什么一定要內戰,不能和平嗎?”就有同學回答出了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聯系到了前面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好。
二、模式設計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問題的設計既要突出重難點,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注意技巧性、層次性、針對性,能夠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步步指導學生深入歷史知識的深處。如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蔣介石發動內戰不得民心,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同學們,如果你們生長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了,你們最大的愿望是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呢?那么在當時這愿望能實現嗎?為什么?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抗戰勝利的史實來理解課文。在講轉戰陜北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中共的蘑菇戰術,我提出的問題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是不是逃跑?轉戰陜北的路線為什么忽東忽西?體現了什么戰術?讓學生結合地圖學習歷史。
(二)問題的提出一定要創設適當的歷史情境
1.使用動情、流暢的語言。教師要根據教材實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要以教材內容相符、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
2.使用具有時代特征的音頻、視頻資料。歷史情境可以把形、聲、色、態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同時接受多種信息,從而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在我們的記憶中,憑直覺得來的印象是特別鞏固的,甚至對于抽象概念,也可以輕易地鞏固地揉在已經嵌入我們腦中的圖冊上。”在本節課中,我使用了《抗戰勝利》和《延安毛澤東和部下商議去不去重慶》兩段視頻,效果都不錯。
3.充分運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能力。如本課我使用的一些歷史史料:
萬急,延安
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
蔣介石軍事力量的優勢,只是暫時的現象,只是起臨時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則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這方面,人民解放軍則占著優勢。
——摘自《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三)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適當、正確的引導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還是有限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適當、正確的引導,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比如有的問題學生回答得不夠全面,有的不夠深刻,有的導向有誤等,就需要教師做適當的補充、點撥和引領。
三、模式的實施效果
歷史學科采用“基于問題的有效歷史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習動機,啟迪求知欲望,點燃智慧火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種教學法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不但處于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處于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過程。因此,初中歷史采用問題式教學法是實施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有效方法,是體現教育本質的極為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梁礎珊.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中學歷史教學,1995(5).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中山外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