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現今教學改革中方興未艾的課題。教學的有效還是無效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和發展,關系到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關系到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實施新課程的核心問題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從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角度來考慮,教學的核心應該是學生的發展,有效教學就是把學生的短效發展和長效發展相結合,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有效的方法途徑,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最大限度的發展。下面,從教學的有效性出發,以《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為例,探討初中生物教學的新思路。
一、備課中的學生參與——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通常所說的備課,有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的“三備”說法。這說明,備課時教師就要對教學的內容、對象、手段有一個全面的掌控,能像導演一樣明白每一環節是如何進行的。我覺得除了做好這“三備”,教師的備課不應該只是個體的行為,還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如果教師覺得課的設計很完美,那只是教師個人的設想,自己認為學生是怎樣的程度,而忽略學生這一主體的參與,這樣往往會造成真正上課時出現與準備不相符的情況,教師很有可能在課堂上變成演獨角戲的主角了;或者課堂上達到了備課時的設計形式,但這種流于形式的設計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因此,注重備課中學生的參與,其實就是在上課前就讓學生進入了學習者的角色,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方向或內容,這樣課堂上的40分鐘一開始就快速起步,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
例如,在學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這節內容前,就安排學生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了調查。設計的調查表如下:
家庭成員性狀調查表
■
二、教學情境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學習是一個人通過經歷或練習而得到的比較持久的身心的活動過程,而任何經歷和活動都不能脫離環境的影響,都必須在一定環境下進行。所以,一切學習都是有情境性的。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努力營造適合每位學習者的環境。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每位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體驗上,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而不是把正確傳遞或展示知識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初中生物教學中,絕大部分內容是和生活知識緊密相關的,需要學生去觀察、調查、實踐、體驗等。
三、學生學習的反饋——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
教學的預期目標是否達到,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是否認同,教學過程中是否要根據情況改變……這一切都要從教學反饋中找到答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還是多以直觀形象為主的,抽象的、綜合的、理解性強的知識對初中生來說一般都是較難的。
再如,如果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也像體細胞一樣,那受精卵中染色體數目會增加一倍,其發育成的子代新個體所有的細胞中染色體都成倍增加。如果他們繼續繁衍后代,其結果又會怎樣?但事實并非這樣,通過顯微鏡觀察,親子代間體細胞數目都是一致的,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對于這些問題,如果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對這些問題還是不明白,教師就要針對反饋情況加以適當引導,也可借助視頻、課件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其實,教學反饋的范疇是很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何反應,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對課的關注度,對教學內容的參與熱情等都是教師授課時應該注意的。如果要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性的評價,沒有必要的反饋和對反饋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那樣的有效性則是有些不真實了。
總之,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過程,都要始終圍繞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去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備課,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學習反饋。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從而實現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留存.多媒體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課程資源[J].生命世界,2010(03).
[2]林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單位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洪陽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