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期來,我們在教學中以“語言品析”作為教學關注點,努力在記敘文中緊扣文本進行解讀。在教學中,我們看到: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因為某一獨特而極具個性的細節描寫,令我們過目不忘。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對于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作品主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通過細節描寫來品析記敘文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情感態度,總結出了以下細節描寫的方法。
一、攝取細小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的細小動作,如果不是刻意地做作的話,最能夠反映出來一個人的性情、習慣和修養。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中,“圓規”楊二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在于她“圓規”式的外貌和尖酸刻薄的語言,她臨出“我”的家門時的動作更讓我們看到了其自私、貪婪、可笑又可恨的個性:“圓規一面憤憤地回轉身,一面絮絮地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我引導學生品味這一形象化的動作細節,啟發學生從文中再找類似的細節。又如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越過鐵道攀爬月臺的細節:“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體會文中動作描寫之妙:把“攀”改為“抓”,把“縮”改為“蹬”,把“傾”改為“躍”,行不行?為什么?在比較中,學生很容易就能夠體會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艱難,對父親這樣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抓住細微痕跡
文中的一些補充或描述,總能給我們交代一些細節。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
……“我”因為偷懶不想起床,爸爸生氣拿雞毛撣子打我,我被送到學校后,爸爸又趕到學校……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品析:
分析文中父親的性格,僅僅是一個“嚴厲”嗎?
爸爸趕來學校,僅僅是給我送一件花夾襖和兩個銅板,有這個必要嗎?
關注畫線句,自始至終“爸沒說什么”,說明爸爸除了送夾襖沒有別的事情。這件事情發生在夏天,“我”不愿去上學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也就是說,天氣并不冷,那么,爸爸給“我”送花夾襖有必要嗎?而且,那天“我”遲到了,老師讓我們靜默五分鐘再讀書。就在靜默當中,父親來到了學校。“我”是第一次花錢坐洋車去學校的,按照速度推算,父親也應該是花錢坐洋車到學校的。那么,父親有必要緊跟著冒著大雨花錢坐洋車去給“我”送一件并不必要的花夾襖嗎?
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不必要”,但父親來送了。由此可以看出,父親來送花夾襖只不過是一個借口。他痛打了女兒后,后悔了,心疼了,最終還是放心不下,于是冒著大雨趕來看望女兒,還拿出“兩個銅子兒”撫慰女兒。只有讀到這個層面,才能真正讀懂一個父親復雜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不是一個“嚴厲”能夠說盡的。
三、勾勒細小景物
環境描寫,可以用來烘托氣氛,渲染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發展。在品讀文本中,不可忽略細小的景物描寫對表現人物個性及情感態度的作用。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多次寫到夾竹桃,通過描寫家里的花落了,渲染了悲戚、悲涼的氣氛,烘托了主人公傷感的心情,暗喻父親不久于人世的命運。《最后一課》中多次寫到咕咕叫的鴿子,課桌上飄揚的猶如小國旗的字帖,從中都可以體會到小弗朗士對敵人的痛恨、對國家的熱愛、對和平的向往之情。這些細小的景物描寫對于表現作品中的人物及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描摹個性神態
人物極具個性化的神態,能給我們洞察人物內心世界打開一個窗口。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越過鐵道翻爬月臺的細節:“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既引導學生體會其傳神的動作描寫,又讓學生結合父親“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衣著,體會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盡心而不顧自己知識分子斯文形象的父愛深情。再如楊絳的《老王》一文中,對老王臨終之前到“我”家送雞蛋時的神態描寫:“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眼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一段人物神態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老王的病很嚴重,寫他病入膏肓,是為了寫他命運的悲慘,這樣就更能表現出我內心的酸楚與感動,也就更能體現本文的主題——一個幸運者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五、捕捉語言細節
《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的語言常常讓我們忍俊不禁:聽到迅哥兒說“恭喜”之后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讓我們看到一個下層勞動婦女對生活的期盼與心愿;講“長毛故事”時的無知與可笑;給我買來《山海經》之后的“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 我給你買來了!”的淳樸與善良,對迅哥兒的熱心關愛。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每在碼頭上見到一只噴著黑煙從天邊駛過的大輪船,總要重復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這句典型的話語在文中反復出現,充分表現了菲利普盼望想象中的腰纏萬貫的弟弟歸來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
反復的品讀與感悟,讓我們體會到:人上一百,種種色色。要使筆下的人物有別于任何一個另外的人物,就需要寫出人物獨有的個性化細節,讓讀者對筆下的人物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其事的感覺。在文本的品讀中,充分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感悟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內心情感,不但能把文本讀深、讀透,而且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中把人物形象寫活。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濟源市軹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