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是一門藝術學科,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也是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課程。只有具備一定的課堂教學條件:美術教師要有熟練的技能和高素質的修養,能精心組織好學生;學校提供相應的美術材料和實驗場地,才能把美術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并能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
藝術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在素質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在美術教學實踐中還需調整思路,大膽改革、大膽創新,充分發揮師生的資源和優勢,切實把美術教學落到實處,使其整個校園時時體現美術效果,以美術教學為推動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探索農村初中美術教學的技能技巧,并加強美術教學實踐研討,運用一定方式使藝術培養發揮最大效力,應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強認識和投入
作為農村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對美術就有簡單的了解和認識,愛動手畫,但對繪畫基本知識了解不夠,技能未達到要求,作品效果顯示不出來。升入初中后,只要美術教師認識到位,技能到佳,提供適當的美術環境、條件,就能轉變學生觀念,使學生認識到美術的真實作用和功效。實際上,美術在我們的身邊,無時不有,只要隨時以美的心態觀察事物,以藝術培養為前提,以藝術的綜合運用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就能將對美術的認識、理解、作用引向實踐運用中,就能進一步研究藝術、體現藝術、運用藝術;就能把藝術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又從實踐回到理論,抓到位,把好關。再進入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美術知識,使學生真正感悟到美術知識無處不在,無處不用,為學生健康地成長,將來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奠定基礎。
同時,需要上級和學校添置一定的實施設備,相關的美術室及美術器材,保證美術課的正常開展,以使美術教學達到基本要求,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展。
二、訓練內容和程序
目前初中美術課本是農村、城鎮共同使用的課本,其內容基本能適應城鎮學生的發展,對農村學生來說,多數內容不能按課本知識傳授。要結合農村鄉土素材、增加本土自然資源作教學內容,如樹葉、樹根、樹木組合畫,花、果、作物、植物、泥、沙、鵝卵石,剪折紙、泡沫制作園浮雕塑、玩具等,牙簽與冰糕棍小制作,廢舊材料小制作,豆類與樹木果子貼畫,花生殼與草、樹葉貼畫,植物貼花,布貼系列,動物毛與泥塑的組合,廢舊玻璃貼雕塑,購置(木料、塑料、鐵器材等)組合玩具的再組合、再創造系列,雕刻系列(木料、石料、泡沫、塑料、竹類等),小木料斜鋸成薄片視其紋理貼畫、制畫,電子系列、電動小制作系列,等等。
訓練程序,主要抓好課堂指導和限時訓練,重視理論、示范、技能、操作、指導、評改等工作。接收學生意見,強化教學反思,加強學生作品收集、展示等工作的管理,增加寫字或書法等內容,作好課外美術知識的輔導安排,或課外每周至少完成一件相應作品,抓好有一定美術基礎的學生的指導。
三、成果展示與總結發展
美術課教學,主要在于學習技能和藝術運用。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應該落實好幾件事:(1)全期組織一次師生分類作品展示,可由各班或年級為單位辦展板、展示臺、評等級,然后把各班或年級優秀的作品挑選出來,由美術教師牽頭組織全校性成果展示活動。(2)作品展示和總結、登記工作,評選合適等級、優秀作品,適當時候可以參加上級組織的科普比賽活動。(3)各班學生每期組織一次美術課學習的總結會,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展示本領的機會。(4)全校美術教學工作總結會,可選擇各班優秀代表參加,也可選擇全校師生參加,并提出下一期工作設想。
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不斷更新、經常研究其思路的重要課題,藝術的教育與發展也如此。因此,在素質教育中美術的發展與運用尤其重要,尤其要創新渠道和思路。事實上,藝術產生在各學科、各位師生一切活動和學習中。同時,每期與中職或普高藝校招生點掛鉤,進行對接培養學生,了解美術的發展方向和動態,達到藝術培養互補的作用,適時舉辦一些藝術展示、交流講座、圖片資料、參觀考察等活動。
發揮美術的實踐性作用,藝術培養還可以與適當的高校聯系,聘請高校的美術教師來學校指導工作,傳授藝術經典。這樣,既能聯動教師藝術的發展,又能抓好學生藝術的指導。這種方式真正把學生藝術的發展和運用落到實處,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能滿足師生的愿望,是一種搞好藝術教育的好渠道。
只要這樣持之以恒地開展美術教學和展示總結活動,就能培養出合格的藝術人才,就能使美術天地更上一層樓,達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塘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