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新高考命題要求: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要求,不超越各學科課程標準,不超越考試大綱,力求符合中學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要既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又有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因此在備課上要突出以下幾個環節:
一、備知識
研讀課程標準、考試大綱,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注重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能讓初高中知識脫節,讓學生從基礎知識入手,降低學生認知的門檻,如在滬科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中沒有《重力》一節的教學內容,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一節可以讓學生對力的認識作很好的鋪墊,明確要認識力的產生條件,同時發現受力分析的第一步,堅定從力的三要素角度學習力,同時在重心的了解中感受高中質點力學的特點等等,從初中知識引入并提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效果較好。在備知識中不盲目深挖知識的內涵,如在機械振動的教學中依據考綱要求簡諧運動公式只限于回復力公式,故對振動方程的教學不適過多地展開教學,以免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
二、備學生
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體現在于學生。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認知的起點,才能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才能對學生實施有意的影響。一堂課要想使學生有所發展,首先要明白學生的起點在何處,有哪些已有的知識,有哪些已會的技能。學生的知識基礎是有差異的,忽視了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無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獲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不高。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為學生搭建合適的臺階,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有所發展。承認差別,促進個別學生與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課前準確了解學生現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
三、備方法
堅持實驗教學是物理有效教學的根本,讓物理現象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經歷探究過程,找到物理本質,將物理知識變成一種世界觀,不是單純的知識,這也是物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目的所在。因此選用教學方法時,首選的是實驗法,其次是數形結合法。從高中物理開始接觸到的運動學規律就是利用速度公式與位移公式描述物理運動的規律,同時利用速度圖像與位移圖像進行形象描寫,確立了數形結合描寫物理規律的方法。而在各類實驗的數據處理時,圖像法處理數據也要以公式作為認識圖像的依據,故在備方法時突出數形結合法,是教學方法的主線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物理教學要以數學為平臺,在備課中注重數學能力的培養,物理中常用的數學歸納法、二次函數的極值,三角函數知識等等,不能完全拋給學生,要在備方法中體現,并在教學中展現給學生。物理解題中方法多種多樣,在備課中還要明確方法的適用性,要讓學生學有所用。
四、備教學設計
1.備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以通過復習引入,但不要讓老師來代替。這樣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可以通過實驗或視頻材料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好的引入要以是否能引起學生注意力為基本標準。
2.備教學過程:根據教學任務,制訂適合學生的教學過程。主要思路是引導學生利用感知或已有經驗進行合理學習,互動性、疏導性要突出。通過對學生了解,準備好引導性的問題串,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中提出:火箭升空的動力來源在哪里?火箭在空中與地面接觸嗎?在太空中有空氣嗎?利用合理的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走出誤區,深刻認識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本質。能引起學生注意,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教學過程就是好的教學設計,明確教學任務進行因材施教是教學過程是否有效的標準。
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標”,既要遵循規律,又要大膽創新。教師應走到學生中去,走到集體中去,溝通思想、協商備課。只有把課備好,你的課堂才能出現:課伊始趣已生,課中間趣更濃,課結束趣猶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綏德縣榆林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