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版塊,因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很貼近學生實際而已被任課教師重視并以各種形式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那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這一資源呢?我認為“時政播報”是一種較好的形式。
學生時政演講,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界的共識是“在課堂上讓學生用3~5分鐘時間,以演講的方式向全班同學發布最近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時事事件,或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要求簡明扼要地交代事件的背景情節,以及給我們什么啟示,或有什么影響和作用,并運用所學知識適當加以評述。形式可采取按學號輪流播報,每天輪到一位學生,既給每位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又能保持時事政治教學的經常性和持續性。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在培養學生能力和品質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能為枯燥的課堂增添活力。
一、激發興趣,拓寬視野,增強責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由于思想品德學科是開卷考試,課文內容學生都能看懂且枯燥乏味,課程安排又集中在下午,學生上課昏昏欲睡,思維僵化,眼光狹隘,提不起精神,課堂興趣就無從談起。為改變這種現象,激發學生興趣,我認為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開展“時政播報”這一活動是有效的。當我把這一活動設想告訴同學們后,想不到同學們積極響應,踴躍參加,都搶著想先播報。它的出現,讓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時政資料作為教學的內容搬入了課堂,使課堂一下子鮮活生動起來,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課堂活力,特別是讓我們這些農村中學的學生大開眼界,拓寬了視野。他們可以從課堂中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國家,了解身邊的事情,如許多同學在時政播報中,選擇了日本3.11福島大地震,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等資料,在播報的過程中,同學們了解了日本、利比亞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的原因,了解了最新的國際動態,也從中感受到了當今世界還不太平,局部戰爭時有出現,倡導世界和平還需全人類的努力,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努力,這種豐富多彩的時事內容大大豐富了同學們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改變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現象,大大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培養了青年一代“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責任感。
二、擴充資源,釋疑解惑,增添活力
思想品德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空洞,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思想品德課法律部分的知識,用時政中鮮活的例子來說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觀點,會給思想品德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如在教學九年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課時,由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政治制度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這一知識一直以來是同學們難以理解的知識,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播報每年3月份中央電視臺關于“兩會”的特別報道,從中理出四個典型的例子:(1)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物權法》;(2)全國人大審議并通過了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3)全國人大通過曹建明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4)全國人大審議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通過這種“時政播報”,同學們從中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資料。并且選擇以上四個典型例子,同學們在比較中對全國人大行使的最高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和決定權這四種職權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解決了學生們對該知識點的困惑。
運用時政播報的形式,讓思想品德課中抽象、枯燥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感性知識,對于教材文本的解讀,尤其是疑難知識的解讀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篩選,充分準備,提高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參與能力、民主意識、表現欲望越來越突出,在“時政播報”這一活動中,絕大多數同學都積極參與,精心準備,無論是為大家讀報還是說身邊的新聞事件,從新聞的選題到自己的語言組織,以及最后的展示形式,都需要學生在課前精心準備,動一番腦筋,這對于每一個走上講臺的學生來說都是一次挑戰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當今社會搜集時政信息的渠道很多,有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等,這么大一堆信息,只要選取5分鐘左右的信息量,這需要學生精心篩選,合理取舍。為了這5分鐘的展示,我看到了學生們都在精心準備,有的同學還把這5分鐘的時事制作成了PPT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在這些PPT中,有些整理得結構完整,整體性強,有標題、目錄、內容等;有些內容突出主題,如有一位學生在5分鐘時政播報中,選擇了三則時事材料,而這三則材料均是圍繞同一個主題:環境問題。有些內容在形式上圖文并茂,甚至鏈接了“視頻”資料,使展示的材料更生動、直觀,這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有的同學把自己搜集的時事重新整合、重組,在展示的過程中語言表達清晰、流利。在時政播報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同學們對展示的時事進行評論,談談自己的感受,培養從小議政的能力。如:一位學生選擇了醉酒駕駛的一則新聞,然后談到感受,“這場悲劇告訴我們大家出行的時候要注意個人安全,也要轉告家長們切記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可見,同學們為這短短的5分鐘,投入了不少的時間,傾注了不少心血,都想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內容提煉出來并在課堂上介紹,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捕捉信息的敏銳性,提煉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動腦、動手、動口多種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
四、提升品格,提升價值,培養情感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時代都需要有自己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通過其代表的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如果我們以脫離現實的,沒有瑕疵的完美人物作為教育的素材,這樣的榜樣是游離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只會使學生感到可敬而不可親,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最終起不到教育人的真正目的。
而時政播報使同學們接觸到了大量活生生的感人事例和先進人物,如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譚良才、王茂華翁婿兩人在火海中三進三出,救出鄰家孩子而自己卻高度燒傷,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的事跡時,同學們看得聲淚俱下,這種感人的場面已無需老師用過多的言語來教育,譚良才、王茂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珍愛他人生命、舍生忘死的人間摯愛作了最好的詮釋。就如書本上所說的“在肯定、尊重、悅納、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應同樣善待他人的生命”一樣。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與枯燥乏味的說教相比,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更深刻、更到位,實現了思想品德課長知識、長見識、長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課程目標,凸現了思想品德課的價值取向。
時政播報,通過課前5分鐘時事新聞的引入給了學生廣闊的自我發揮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豐富了思想品德課的素材,充實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彌補了教材內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滯后性,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使思想品德課不再是抽象、空洞地喊口號,而變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