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單純地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同時還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重視學生潛能的挖掘和個性的開發以及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正是目前高中數學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和猜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將一些新鮮的事物引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時,教師可以采用實例設疑導入法,首先提出一個有趣又通俗易懂的問題:把一張普通的報紙(厚0.1毫米)對折30次,報紙大概有多厚?如果對折100次呢?學生會利用所學知識對這個問題做出多種估計,等學生給出各自的答案后,教師再指出其折疊后的厚度其實遠遠超過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學生會倍感驚訝,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便由此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推導出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設計開放性的題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提出一些陳述性的問題,然后緊扣一個知識點讓學生進行單調枯燥的題海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創新題目,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開放性題目的主要特點是:條件既不清晰,也不充分,需要適當地補充和探索,解題思路一般不同于常規的套路,而是要經過深入的思考、研究和探索,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例如:求過點(2,3),且在兩坐標軸上截距相等的直線方程。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有兩個:x+y=5或3x-2y=0。學生如果只是按照常規的解題思路去解答,就很容易忽略截距是0的特殊情況,那樣,得出的結論就比較片面了。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數學圖形形成及變化的具體過程,把復雜的圖形分解成簡單易懂的圖形,把立體的數學圖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形并親身領悟圖形中各個元素的度量關系和位置關系等,給學生最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講解空間四邊形的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四邊形各個角度的圖形,這樣,學生解決相關的題目的正確率就會大大提高。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大膽改革,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理想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邁入高等學府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秋海.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技能分析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蘇梅.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南方論刊,2007(01).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