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除了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外,還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就是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教師要考慮到歷史課獨特的教育功能,提高歷史教學藝術。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百家講壇》對歷史課的教學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其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演講方式:以懸念始,以懸念終。《百家講壇》根據演講的內容首先設置一個總的懸念,通過節目播出前的預告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在具體講述中又設置層層的懸念,隨著演講的推移,演講者一層一層撥開迷霧,在每講的最后又會留一個懸念,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也說過:“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完。不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學生思維的‘引爆管’,馬上就會在學生的思維中出現問題?!痹跉v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于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的思考和品味。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塑造學生健康的個性
歷史雖已逝去,但它以其豐富、張揚的生命力給人們以心靈的啟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努力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去體驗,尋找情感共鳴。教師要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形象描述,再現歷史,讓學生身臨其境。如通過幻燈片、投影、錄音、錄像、影片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教學內容上要選取富有個性特色的歷史人物,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拒絕漢武帝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天下觀;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偉大生死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等,可有效地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健康的個性。
三、授人以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目前大多數學生單靠死記硬背,在平時的考試中成績不高,導致他們對歷史課缺乏興趣。其重要原因是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應告訴學生聽課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歷史內容分為“基本史實”和“理論分析”兩部分,告訴學生“基本史實”部分只需記在心里,重點掌握靈活運用即可。理論部分是歷史學習的側重點和難點,學生要重點聽、重點記、多思考。要讓學生對每個章節的內容都清清楚楚,能夠總攬歷史知識所處的國際國內背景、主要內容、基本線索,建構每章節的知識結構。
四、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活的歷史才受學生歡迎,《百家講壇》的演講中對傳統歷史文化經典的解讀,不是正襟危坐,故作高深,而是力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達到與觀眾的情感交流,從而引導觀眾去感受歷史文化經典豐富的內涵。這種形式以易中天為代表,在演講過程中他擅長綜合運用語言: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非語言符號。
五、注重教學過程的藝術性引導,發揮學生特長
教學過程的藝術性,應凸現善導的特點。善導有兩層涵義,第一是指在指導模式上,變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指導為現代的“師生互導,生生互導”的指導模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他們的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老師。因此,教師可與學生中的電腦高手一同制作教學課件,與有繪畫天賦的學生一起制作歷史手抄報,與有朗讀特長的學生共同為歷史畫面配樂朗誦,與有寫作愛好的學生共同編寫歷史劇……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展示個性潛能,獲得教師和同學的欣賞并促進個性發展。第二是指教師對學生個性的導引。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個性進行導引,對其個性中不良、消極的方面,進行疏導和轉變,對其個性健康、積極的方面加以肯定,并鼓勵使之完善。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作為傳承歷史文明的實踐者,應努力提高教學藝術,使學生在學科素養、人文素養、個性發展等方面都能有極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 河南省衛輝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