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命題,材料題量大,形式也各異,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這些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v觀近幾年思想品德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致失分過多。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思品材料的閱讀能力。而閱讀思品材料要求教師能重視學生的自身經驗和發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探究,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有限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具備無限的自我發展素質。因此,閱讀思想品德材料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顯得尤為重要。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以課堂為舞臺,以思想品德教材及相關材料為載體,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營造一種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主動動腦和動手探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他們比較、分析、歸納、綜合、評價等探究性思維,最終學會如何學習。
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民主氛圍,張揚個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新是中國教育的完成?!笨梢姡瑢W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會創造,而學生的創新精神存在于學生問題產生的過程中。思想品德教學呼喚“人文性”的回歸,學生是人,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靈敏的情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的才、情、志、趣,尊重他們的自尊心,調動他們內在的潛能,采取多種形式為學生創造積極主動參與問題情境的機會,啟發他們創造性地學習。
1.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民主氛圍
21世紀呼喚創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充分相信學生,千方百計地使學生成為問題情境的主人。例如,我在分析“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先布置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探究質疑。學生提出了:“當今社會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現實意義是什么?它與“三個代表”等黨的指導思想有何聯系?針對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青少年該怎么辦?”等問題,我鼓勵學生圍繞各自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我有意識地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從而縮短自己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消除他們在即將進行的課堂交流中可能出現的膽怯、害羞心理,進而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梢姡覀冊谒计凡牧戏治鲋?,應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覺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他們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2.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張揚學生個性
個性發展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真正體現,它既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也強調個體發展的自主性、差異性。個性在心理學上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創造力開發者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創設輕松、自由的問題情境,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對問題的獨特認識和見解。我在分析“小明與父親唱反調”一段材料時,要求學生針對逆反心理發表看法,一部分學生認為逆反心理具有危害性;但也有少數學生認為,逆反心理未必都錯,有的反抗不無道理,學生中的好多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是家長有意或無意造成的。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淡化了自己是說教者和評判者的角色,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創造性答案,用適度的寬容,調動一切手段,為每個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學會動腦、學會創造,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在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出獨立、完滿的主體人格。
二、激勵興趣,激活教材,強化感受性
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笨梢姡d趣是學習、科研不斷前進的推動力。在思想品德課上,特別是在閱讀材料中,要強化主體的感受性,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教材,引疑設問,使學生產生自覺學好思品的動力。
1.于深層蘊意處設疑
思品材料中往往蘊藏著極深的含義,教師精心地引領設疑,將會增強學生主觀感受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材料主旨。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材料中,學生都理解了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我抓住這點巧妙設疑:為什么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這樣一問,學生迅速進入了積極的思維狀態,再聯系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條件,最后得出了經濟決定政治的結論。
2.于材料關鍵處引疑
所謂關鍵,就是材料的重點,即能表現主題或線索的字詞及語句。抓住關鍵引疑,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點到面,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必須重視抓住關鍵引疑,教會學生答題。具體方法是:(1)抓住材料中的主體等關鍵字詞。(2)把握材料題中問與問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材料一: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我國先后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后又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材料二:當前,在某些地方,假煙、假藥充斥市場,毒大米、毒油害人事件時有發生,虛假廣告泛濫,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實施什么治國方略?②結合材料一,說明應如何解決材料二反映的問題?③面對材料二中的現象,我們中學生應如何做?其中第②問的答案一要注意有哪些主體可以涉及問題的解決,二要結合第①問,從道德、法律角度回答。
3.于新知與舊知的比較中激疑
引導學生把新知與舊知作比較,可用舊知推新知,把新知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不斷增長知識信息量。如,學習“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時,我要求學生與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制度作比較,并提出疑問。經過比較,有學生提出:同是分配制度,為什么在五個社會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經過熱烈爭論之后,學生理解了:產品如何分配是由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的。經過這樣的比較,學生不僅懂得了五個社會的生產關系情況,而且懂得了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基礎。這樣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濃厚興趣,強化了他們的主體感受性,誘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在閱讀思想品德材料教學中,教師精心地創設問題情境,巧妙引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思品的主動性、積極性才會與日俱增,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車玲仙,費國平.問題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7).
[2]王畢珍.談思想品德課與思想政治課的銜接.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夏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