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并“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
上海一位社會學家說:“閱讀能力是21世紀的第4張通行證,因為我們天天都在閱讀與感悟啊!寫作能力是21世紀的第5張通行證,因為我們在哪種場合都需要表達自己的思想啊,哪怕是在電腦前與別人聊天。”由此可見,閱讀與寫作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進入教育系統的語文教學區域的文章,絕大多數原本不是純粹為了語文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只是作為社會閱讀客體,它們經常是在某一個或幾個點涉及語文教學的相關方面,而非全部。
大多數教者與學生簡單地認為教材只要讀懂、理解課文就可以了。而在寫作的時候,只從課外去找一些寫作技巧、文章的結構,語言的表述也完全脫離了教材。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將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一、最廣泛地占有教材這個課程資源,并做好教材延展部分的積累,為練筆打好基礎
平時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詞匯、古詩詞的積累,如果學生連一些簡單的詞匯、古詩詞句都沒有的話,如何來寫作文,再好的素材也無從提筆,更不用說做到文筆生動優美。所以,每教一篇課文就應讓學生摘錄本課的成語和有生命力的詞語,并選擇三至五個成語或詞語設置一個情境、寫一段話,這樣有利于他們對成語或詞語的正確理解,也有利于他們對教材之外資源的利用,而且能提高他們語言的表達能力。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中,筆者選了這樣四個詞讓學生寫一段話:婉轉、喧鬧、踱來踱去、懊悔。學生有的寫了挨老師罵的情景,有的寫了在家中受罰的事情,有的寫了自己做了件不該做的事之后的懺悔之情。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中的國粹,更是語言的精品,它們已不僅是純工具性的語言符號,而且滲透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文化體系和藝術價值,且詩句的正確使用,能使文章頗具詩意,所以教材中的這塊寶地不能輕易舍棄。當然,積累詩詞的方法還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每天背誦,但是這樣做比較機械,而且很容易疲憊,為此,在緊扣教材課程資源的同時,讓學生到課外閱讀去積累。
二、對句仿寫練筆,可把平時的生活感受巧妙地引用到課堂中
每篇課文中都有一些句式優美、結構整齊的句子或段落,對照這些典型的句、段進行仿寫,學會如何靈巧地運用句組段;同時也可以仿照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去寫;可以仿照先總后分、正反對比、由果及因等段落去寫。總之,就是學會借別人的瓶子裝自己的酒,也就是把課堂之外的生活感受巧妙地引用到課堂中。如,在教授冰心的《觀舞記》時依據文中的句式讓學生以“假如我是___,我就要___”進行仿句練筆,如:
假如我是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變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畫家,我就要用各種顏色,點染出她們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再如,教授劉成章的《安塞腰鼓》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組排比句進行仿段練筆: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學生作品如:老師的幽默,使沉悶的空氣立即變得鮮活了,使昏昏欲睡的學生立即變得興奮了,使凝固的氣氛立即變得靈動了。
這首詩,使煩躁的心情立即變得沉靜了,使無奈的思緒立即變得充滿生機了,使囚禁的心靈立即獲得釋放了。
……
三、模仿課文練筆或補寫課文,課程資源與生活閱歷相融合
如果說前兩者是基礎的話,那第三點就是對前兩者整合地運用。如,在八年級下冊課本上有一組紀伯倫的散文詩,在這兩首詩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象,藝術地描繪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學生讀了之后很有感觸,就自己選擇寫一首散文詩,如《鷹之歌》《白云之歌》《風之歌》等,并在里面融入他們的生活態度。
這一切,都是課本資源所給予我們的,在我們大嘆沒有時間讀書的同時,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探索出閱讀與寫作能實現有效整合的策略。在授教材時,授予學生寫作技巧,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對生活的感悟,抓住每一次練筆的機會,通過一次次練筆,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正如美國的約翰·盧保克在《讀書的樂趣》中所說的:“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的更加生動活潑,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實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樣。”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山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