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學生跟我說:“老師,我看到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有一種很想寫作文的沖動,但寫出的文章卻連我自己看了都不滿意。”其實,學生碰到的難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遭遇:胸中有乾坤,下筆卻無物,或是三言兩語就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打發了,寫出來的文章當然是索然無味的。造成這種寫文章“眼高手低”和“干巴無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把它們歸結為“作文粗糙病”。一旦犯了“作文粗糙病”,那你的作文就只能是言而無物,索然無味,抑或是假大空,嘩眾取寵,不能從心靈上打動讀者。
犯了“作文粗糙病”該怎么辦呢?我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注重細節。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細節描寫包括刻畫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和刻畫景物的景物描寫。細節描寫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寫作文只有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細節描寫,才能寫出令自己滿意和使別人感動的文章。
怎樣才能運用好細節描寫這把利劍呢?我認為,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訓練學生。
一、要在自己的教學中貫徹細節意識,教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中的細節。教學生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真善美、愛與感動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然而,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溺愛中成長,他們無從感悟深藏于背后的一點一滴的生活小細節。而且,現在的學生從小就要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抬眼看看明凈蔚藍的天空或是睜眼觀察他們生活的社會大舞臺。于是,大自然所蘊涵的奇妙至美之門向學生們關閉了,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無窮奧妙與感動也與中學生無緣一見。當家庭、社會、大自然都無法打動我們的學生的時候,我們還能期望他們寫出有生命力、有見地的美文嗎?
所以,我會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感悟。感悟自然,感悟社會,感悟生活的點點滴滴。春天來了,我教學生抬眼看看學校后面的小山,讓他們仔細觀察春天的小山和冬天有什么區別。山的哪一點變化最讓你驚喜。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讓學生收集與地震有關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說出最讓自己感動的故事,最打動自己的一幕,以及讓自己流淚的一句話。而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我更會提醒學生時時刻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通過一點一滴的灌輸,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感悟生活。而這些,對于他們作文的鋪墊是十分重要的。
二、素材只是作文的前提,只是解決了作文“寫什么”的問題。“胸中有千言,下筆卻無物”也是中學生在寫作文時慣有的毛病。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第二步應該做的是讓學生學會模仿
在浩渺的中國文學星空里,有無數璀璨的美文。這些文章感情真摯,描寫細膩,角度獨特,這些美文都是我給學生的范本。比如說,朱自清散文《背影》中對父親背影的細致描寫,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對濟南城山與水的動情描繪……對于這些美文精段,我會先讓學生動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愛與感動,然后再盡力背誦,把它們印在自己的腦海中,最后力求使學生和作品融為一體,讓作品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只有這樣,他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才會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三、實戰演練
學生要試著通過細節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了,也就意味著學生的作文要上一個臺階了,這聽起來多么令人振奮。但實際操作起來可能不會這樣一帆風順。想要學生寫出神形兼備、細膩感人的文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先是訓練學生的片段作文。學了《背影》,就模仿寫一個關于父親或母親背影的片段,學了《春》描寫雨的細、柔、密,就舉一反三,寫一段關于夏雨或秋雨的文字……慢慢地,等學生能夠比較成功地進行細節片段刻畫后,就開始讓他們寫大作文。如此循序漸進,慢慢地,學生就會在寫文章時先有意識地運用細節,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做到無意識地運用細節,讓細節與自己的作文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一篇好的作文絕對不是修改出來的,但也絕對缺少不了修改。”可見修改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對于正在練習寫作的學生來說,修改顯得更為重要。在對學生進行細節訓練的時候,絕對不能忽略將作文的另一法寶——修改傳授給他們。當然,為了讓學生作文中更直觀地感受到修改的重要性,我會讓他們互相修改。如一篇學生作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次,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聽科學課。老師講著講著就要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了,無意間看到小黃精神不集中,于是說:“小黃,你來回答。”只見小黃說:“啊!”他慢慢地站起來,一臉迷茫。老師急促地說:“快點回答。”小黃看著題目,一聲不吭。老師不耐煩地說:“浪費我的青春!”大家一聽,全笑了。這時,小林說:“你的青春不值錢。”這次,我們全班都笑翻天了。那笑聲似乎震動了教室……應該說,這個學生已經有意識地運用細節來刻畫人物,但在最后描寫全班高興的場面時卻又無意識地忽略了,三言兩語就把高興的場面“打發”了。這樣的描寫是不到位的,還應進行細節刻畫。于是,我又不失時機地把另一個同學修改過的片段給他們看:這時,小林陰陽怪氣地說:“你的青春不值錢。”小林的話音剛落,全班立即發出雷鳴般地笑聲,只見小張笑得把半邊臉靠在桌上,口里不斷地喘著粗氣,兩手不停地拍著桌面,身子不規則地顫抖著;小敏笑得把頭高高地向椅子后仰,就連平時最嚴肅的林俊鵬也咧開了嘴笑著,眼睛瞇成一條縫,偶爾還若有所思地搖搖頭……整個教室的氣氛似乎達到了沸點。
通過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練、改、再練、再改……慢慢地,我們的學生開始會寫作文了,開始會運用細節了,開始不要通過修改就可以把細節運用得得心應手了……我想,作文教學也就像爬臺階:走一步,再走一步,上一個臺階,再上一個臺階,最終達到一個“我手寫我心”的完美境界。
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實,作文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對于作文來說,細致地觀察、閱讀、修改,就是我們成就美文的源頭活水。“為有細節美文來”啊!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龍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