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新理念、新行為、新思考。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廣大教師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積極地探索構建“輕負高效”的思想品德(以下寫作思品)課堂,追求精講精練。然而,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作業卻關注得不夠,廣大思品教師投入到作業環節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作業問題成為新課改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是新課改的一個瓶頸,對作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的思品作業存在作業內容一致化、形式模式化、評價簡單化等問題。基于對存在的問題的思考和新課程改革對作業的要求,我認為,要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課改為我們提供的更廣闊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以生為本,以知識為基,設計出更符合學生需要的思品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空中學思品、用思品,擴展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能力。具體如下:
一、凸顯主體,講究作業的針對性
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單位時間內所學知識的
復習與鞏固,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決定了其學習的差異性。新課標對不同的知識作出的了解、理解、掌握即通常說的A、B、C層次的不同要求,要求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要突出重點知識,解決難點,提升能力。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一致化,勢必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對知識掌握的不同要求,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因班而異,因人而異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即以人為本的作業,增強作業的針對性。我們可以將作業分三個層次進行設計,如,A層次的作業是基礎題,是夯實雙基的,主要是針對課標中的A、B層次的。B層次的作業是理解題加基礎題,主要是針對課標中的B、C層次的。C層次作業主要是面向優等生,可以是理解題加分析運用題和提高題,重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關注生活,加強作業的價值性
思品課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知識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貼近社會實際,應與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是什么”“為什么”“如何理解”等等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理論的作業,否則就會影響思想品德課教學功能的發揮,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應對資源危機》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份作業:讓學生利用雙休日,有選擇地搞一次調查活動。對家庭里的用水和用電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尋求可以節水、節電的途徑;或調查家庭附近的蔬菜市場、超市里塑料袋的使用狀況;或調查周圍餐館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與回收情況等,并在下一次的思想品德課上交流自己的感受與心得。實踐證明,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學生很是喜歡。這樣的作業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有關資源的知識,也學到了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生活經驗,培養了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崇尚節約的美德,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發展,也很好地體現了思品的教育功能。
三、創新形式,突出作業的研究性
傳統的思品作業,教師過于強調獨立思考,作業是作為一項任務通過學生個體完成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切點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利于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針對這一建議,思品課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一定要使形式多樣化。
如,我在復習《關注三農,改善民生》專題時,采用小課題研究的方式布置了一份作業——查找中考范圍內的與三農有關的知識考點及其相關時政。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并且告訴大家,我們將從中評出查找最完整的小組并予以獎勵。學生對這類作業的參與熱情很高,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地理部分的查找、有的負責歷史部分的查找、有的負責查找國情教育部分、有的負責查時政部分,大家出謀劃策,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在互助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通過友情合作,促進了學生的優勢互補,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一天后作業展示時,每個組都查找到了至少20個與三農相關的知識點。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小課題研究式的作業既讓學生學會了合作與共享,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拓展了知識,構建了知識網絡,提升了應試能力。
當然,研究性的作業還可采用社會調查、撰寫時政小論文、開展社會服務、辯論賽等形式,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都可以為我所用。
四、合理評價,享受作業的人文性
做作業和批作業都是一種人文活動。一次普通的作業活動,應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方式。知識是作業的主要內容。但是,完成作業的過程,學生的書寫習慣、語言風格、觀念想法、價值判斷以及種種情緒都整合在其中。一本看似單一的作業,蘊含著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它提供了許多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我們應該堅持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教師在作業批改中,要多采用激勵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贊賞與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努力、成績和進步,要在評語中表現出發自內心的贊賞與喜悅;而對于學生作業中的過錯要以恰當的方式指出,批評要適當、委婉,重在鼓勵。教師的每一次作業批改,都應當及時抓住學生的動態,主動介入其學習生活乃至心靈世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他熱愛生活,鼓勵他勤奮學習,解答他的疑難困惑,指點他走出挫折,為他提合理的建議,分享他成功的快樂……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思品課作業的形式是多樣的,設計作業的方法是無窮的,新課改為我們提供了寬廣的展示舞臺。教師應以《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依據,樹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體驗,生命得到發展的作業設計理念,精心設計作業,讓有效的教學與有效的作業相結合,讓思品學科的“輕負高效”取得全方位的成功。
(作者單位 浙江省磐安縣實驗初中)